“这蛇是能随便抓的吗?”10月28日,江西吉安法院的一纸判决书让“捕蛇人”冷某成

自由芒果 2025-10-28 15:13:20

“这蛇是能随便抓的吗?”10月28日,江西吉安法院的一纸判决书让“捕蛇人”冷某成了热搜主角——这个在村子周边山场徒手抓了100多条眼镜蛇、王锦蛇的男人,因非法猎捕陆生野生动物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七个月,缓刑一年。执法人员在他养殖场里搜出的193条王锦蛇、6条眼镜蛇,还有7个沾着泥的蛇笼,成了这场“生态审判”最刺眼的证据。 一、捕蛇人的“生意经”:从山场到法庭的100天 冷某的“捕蛇事业”始于2025年3月。他揣着蛇笼、卷着裤腿,专挑村子周边的禁猎区下手。眼镜蛇能卖200元一条,王锦蛇也能换百八十块,三个月下来,他竟攒了100多条蛇养在养殖场里。直到5月的一天,执法人员撬开养殖场的铁门,193条王锦蛇在塑料筐里扭成一团,6条眼镜蛇吐着信子,蛇笼上的泥印还带着山场的腥气。经鉴定,这些蛇全是《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里的保护物种,总价值63900元——冷某的“捕蛇账本”,最终变成了法院的“量刑依据”。 “我就是想赚点辛苦钱。”冷某在法庭上抹着眼泪说。可法官的判决更扎心:“你抓的不是蛇,是生态的底线。”根据《刑法》第三百四十一条,非法猎捕、收购、运输、出售非国家重点保护但野外生长的陆生野生动物,情节严重的,最高可判十年有期徒刑。冷某虽是自首、认罪认罚,但100多条蛇的猎捕量,早已跨过“情节严重”的红线。 二、捕蛇“黑产链”:从山野到餐桌的生态危机 冷某不是第一个“栽”在蛇上的。2022年,浙江台州的谢某因3个月内抓了248条舟山眼镜蛇被判三年缓刑四年;2025年7月,黑龙江虎林的朱某在禁猎期抓了100多条棕黑锦蛇、乌苏里蝮,被拘役四个月。这些案件背后,藏着一条触目惊心的黑色产业链:有人专门收蛇泡酒,有人倒卖蛇皮做乐器,甚至有人把蛇肉伪装成“野味”端上餐桌。 “一条蛇被抓,可能毁掉一片生态。”中科院动物研究所专家指出,王锦蛇是农田的“捕鼠能手”,一条成年蛇每年能吃掉300多只老鼠;眼镜蛇虽毒,却是控制蛇类数量的“天然调节器”。当捕蛇人把蛇笼伸向山场,不仅破坏了食物链,更可能引发鼠患、虫灾,最终让农民的庄稼遭殃。更可怕的是,非法捕猎往往伴随电击、投毒等暴力手段,这些“绝户式”捕猎会让整个山场的生物多样性彻底崩盘。 三、法律的“牙齿”:从个案到生态的守护战 冷某的缓刑判决,不是法律的“心软”,而是生态保护的“精准打击”。法院在量刑时,既考虑了他自首、认罪的情节,更盯着那100多条蛇背后的生态代价——63900元的经济损失,换算成生态修复成本,可能是百万级的投入。正如法官在判决书中写的:“惩罚不是目的,让每个人明白‘山场的蛇抓不得’,才是法律的意义。” 近年来,从虎林法院的“生态法治课堂”到吉安法院的“判后放生”,司法机关正在把每起非法捕猎案变成“生态公开课”。2025年,全国法院审结的破坏野生动物资源案件同比增长40%,收缴的“三有”野生动物活体超过3000条。这些数字背后,是法律对生态红线的“硬核守护”:谁敢动野生动物的“奶酪”,法律就让他付出“疼到骨子里”的代价。 四、网友炸锅:从愤怒到反思的生态共鸣 “抓100条蛇判七个月?太轻了!”“我家后山的蛇都快被抓绝了!”判决一出,网友的评论瞬间刷屏。有人翻出旧账:“2022年谢某抓248条眼镜蛇才判三年,这次是不是该重些?”也有人理性发声:“缓刑不是放纵,是给他改过的机会,但必须让他知道,生态破坏的账,早晚要还!” 更有人把话题引向更深层:“我们吃野味、买蛇皮包的时候,不也是共犯吗?”这条评论获赞上万。确实,当餐馆的“野味”招牌还在招摇,当直播间的“蛇酒”还在热卖,每个消费者的选择,都在给捕蛇人“递刀子”。 看到这样的新闻,你还敢买“野味”吗?你觉得对捕蛇人该怎么罚才解气?欢迎在评论区说出你的想法。毕竟,山场的每一条蛇,都是生态链上的一环;我们的每一次选择,都在决定未来还能不能听到山间的蛇鸣。当法律亮出“牙齿”,我们每个人也该摸摸自己的良心——守护生态,从放下对“野味”的贪婪开始。 来源:头条热搜

0 阅读:43
自由芒果

自由芒果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