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开始后悔,当初的独立,面对现实,又无可奈何。在10年前,蒙古还在念念不忘,血脉“正统”,昔时假象,还想着有朝一日南下。现在,蒙古被迫联合军演后,民间才开始接触。原来吃的用的,都是回避的,都用韩国日本的,哪怕来自天津港,还价格不菲。自从接触下来,发现内蒙古的经济,一个市都超过蒙古后,彻底的破防了,虽然还不知道南方一个县,人口和经济都超过蒙古。 10年前的蒙古,满大街都能听到“血统正统”的说法,那时还有些极端组织跳出来,打着“保民族纯粹”的旗号,甚至扬言要惩罚和中国人有往来的本国人,嘴上喊着要“南下”,仿佛自己手里握着多大的底气。 连日常用的东西都要刻意回避南边来的,明明货架上的很多日用品、食品都是从天津港运过去的,却非要贴上韩国或日本的标签,价格翻了好几倍也心甘情愿,仿佛这样就能和南边划清界限,保住那点虚无的“优越感”。 可他们压根没掀开自家的账本看看,那点底气早就被单一的经济结构蛀空了。蒙古当年学俄罗斯搞“休克疗法”,结果把本来就薄弱的经济直接砸到了谷底,连粮食都没法自给,全靠进口续命。 这些年嘴上喊着靠资源吃饭,可实际上就是个纯粹的“挖矿卖矿”的主儿,连他们工商会会长都承认,全国95%的出口全靠挖矿,几乎没有像样的工业体系。 2023年蒙古全国常住人口才348.11万,人均GDP刚到6000美元,算下来全国GDP也就1500多亿人民币,这点体量放在南边根本不够看。 后来被迫和南边有了更多接触,尤其是天津港的中欧班列一趟趟往乌兰巴托运货,家用电器、食品、日用品堆成了山,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前11个月光天津港发往蒙古的过境货物货值就有3.4亿元,而且货物从卸船到运到铁路堆场的时间从3天压缩到了3小时,这么便捷的供应,那些曾经喊着排斥的人其实早就离不开了,只是之前不愿承认罢了。 真正让他们破防的是接触中看到的经济差距,2024年内蒙古全区GDP都突破了2.6万亿元,随便拎出一个鄂尔多斯或者包头,单市GDP就超过4000亿元,比蒙古全国的总量还多出两倍多。 更别说南边那些百强县,就拿昆山来说,2023年GDP都超过5000亿元,人口也接近200万,不管是经济规模还是人口活力,都能把蒙古甩在身后。 这时候他们才看清,自己抱着的“血统正统”幻想有多不值钱。蒙古喊了这么多年要经济转型,可直到2024年,中国对蒙直接投资的68%还在采矿业,说白了还是离不开挖祖宗留下的矿。 而南边的内蒙古早就靠着产业升级把日子过红火了,2024年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形成了绿色低碳的产业体系,第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增速还快于全国平均水平。 更讽刺的是,蒙古2030年想实现人均GDP1万美元的目标,还得指望再找到两三个像奥尤陶勒盖那样的大型铜矿,可就算找到了,没有配套的工业加工能力,也只能卖原材料,赚点辛苦钱,反观内蒙古的稀土、煤炭深加工产业,早就把资源变成了高附加值的产品,这就是实打实的差距。 现在的蒙古民间终于回过味来,那些年刻意回避的南边商品,其实早就渗透到了生活的每个角落,那些喊了半天的“民族纯粹”,根本填不饱肚子、鼓不起钱包。 看着内蒙古一个市的经济就能碾压全国,看着南边一个县的发展都比自己强,再想想自家95%出口依赖矿产的死循环,这种落差带来的冲击远比口号管用。 可现实就是这么无奈,经济结构的短板不是一天能补上的,对资源的依赖也不是说改就能改的,之前被情绪裹挟着走了那么久的弯路,现在就算想靠近发展的快车道,也得先解决自身的产业空心化问题,而这种被动的处境,恰恰是当年被“血统正统”的假象蒙蔽时埋下的隐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