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电力部长曾公开表示外资传授了他们特高压技术,现在轮到印度制造登场了!但他们所说的“特高压技术”,其实是保定天威保变电气巨额投入堆出来的,他们花1.2亿把200名印度工程师接到中国总部,整套设备工艺都手把手教。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结果他们当初投资2.37亿建的印度特高压基地,最后只能以1.37亿的“骨折价”贱卖90%股权,彻底退出印度市场。 2012年那会,中国的特高压技术在全球都是独一份,1000千伏交流、±800千伏直流技术全突破了,保变作为核心供应商,带着“技术换市场”的想法去印度,也是合情合理。 毕竟当时印度电网最高才400千伏,首都新德里夏季用电缺口高达30%,地铁都得靠柴油发电机续命,《印度时报》2024年还报道过,他们全国超3亿人每天停电超4小时,确实急需技术升级。 印度政府当时给的条件也诱人,优惠政策、税收减免、核心设备零关税,保变这才砸了2.37亿建厂,还掏1.2亿培训费,把印度工程师拉到中国实打实教技术,小到运维细节,大到设计原理,半点没藏私。 可印度从一开始就没安好心,所谓的合作不过是“借鸡生蛋”的幌子。 这份合作从2016年起风向就变了,承诺的政策扶持没了踪影,审批流程无限延期,紧接着就逼保变搞“本土化”,设备采购、员工招聘都得听印度的,甚至要求股权本土化,明摆着要抢控制权。 更狠的是,保变悉心培养的200名工程师,转头就大量跳槽到阿特兰塔电气这些本土企业,这些人把750千伏及以下变压器技术全带了过去,直接帮印度本土企业快速崛起。 2023年北阿坎德邦输变电项目招标,阿特兰塔电气靠着学来的技术中标,保变直接被挤出局,这时印度政府还火上浇油,提高招标的本土化比例要求,让保变的产品彻底失去价格优势。 保变的遭遇在印度也不罕见,毕竟他们这套“收割模式”早就玩得炉火纯青了。 2022年印度执法局突袭小米印度公司,冻结6.8亿美元资产,2024年又追缴税款罚款10亿美元,把小米市场份额从第一干到第四,业务几乎瘫痪。 长城汽车2020年花10亿美元收购通用印度工厂,被政策反复折腾,2023年不得不放弃,工厂直接转售本土企业。 而且印度就连人员入境都卡,2022年一万名中国人申请工作签证,才批了70个,保变后期想派核心技术人员去解决问题,根本没人能过去,工厂运营直接停摆。 产业世界7月29日的报告里早说了,印度2026年前要求,765kV以上设备必须过本土BIS认证,就是逼着外资转让技术,保变不过是踩了所有的坑。 最讽刺的是,印度拿着中国教的技术,还真敢往自己脸上贴金,电力部长喊着“印度制造登场”,可7月4日《印度时报》披露,他们号称要铺3100公里海底电缆给中东送电,投资9万亿卢比,这技术底子明明是保变教的765千伏技术改的,却硬吹成“自主特高压突破”。 更打脸的是,2025年印度输变电行业绝缘材料进口依赖度还高达58%,连核心材料都造不出来,谈何“自主制造”? 他们所谓的本土龙头BHEL,2月17日跟Mahagenco签了800亿卢比合同,号称用了高压直流技术,可他们的技术骨干就是当年从保变跳过去的工程师,这分明是“中国技术换壳”。 这事儿往深了说,其实也是中国企业“技术换市场”策略在印度的彻底失败。 保变不是没意识到风险,但印度14亿人的市场太诱人,总想着靠技术诚意换合作空间,可忘了印度从来不吃“诚意牌”,只认“技术掠夺”。 特变电工2014年在古吉拉特邦建基地,也培训了大批印度工程师,结果现在本土企业用学来的技术,开始跟中国抢东南亚、非洲的中端市场。 这就等于咱们花钱给对手铺路,最后还被对手挤下悬崖,教训实在太惨痛。 现在保变虽然撤了,但印度的“技术泡沫”迟早要破,他们能造765千伏变压器,可1000千伏特高压的核心技术还没摸着门,中国西电、特变电工的1000千伏设备,早就稳定运行十几年。 而且印度的产能也跟不上,产业世界说印度2024年新增了11条GIS变电站生产线,72%在德里-孟买走廊,可智能电网设备渗透率才39%,跟中国的60%以上差远了。 更别说成本问题,今年一季度冷轧取向硅钢价格涨了17%,印度企业根本扛不住,只能靠低价抢市场,质量隐患一大堆。 所以印度电力部长的高调表态,不过是自欺欺人的遮羞布,把逼走外资说成“印度制造崛起”,这种偷换概念的把戏,骗得了自己骗不了市场。 保变1.37亿贱卖股权的公告,就是给所有想闯印度市场的中国企业敲的警钟:技术可以输出,但底线不能没有;合作可以谈,但防备不能松懈。 印度想学技术没问题,得拿出诚意,搞“卸磨杀驴”那套,迟早会被全球产业链抛弃,毕竟真本事不是靠偷来的,靠抢来的技术撑起来的“制造大国”,早晚得露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