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老:当初苏联不打中国,压根不是因为怕了!真实原因回想起来令人胆寒!温老表示:“1969 年那阵中苏边境闹得特别凶,苏联没动手可不是怕咱们,是算完账发现,真打起来就是跳火坑!”怎么说跳入火坑了呢?算一笔账就清楚了。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要说当时苏联动手前,最忌惮的头一个就是美国了,这也是压垮他们战争念头的关键砝码。 1969年的苏联看着风光,军费飙到898亿美元,洲际导弹数量比美国还多146枚,可美国的国力也还是相当有分量。 当时美国刚从越南战争泥潭里想抽身,虽说现役兵力从354.7万降到216.1万,可“尼克松主义”的战略收缩不是认怂,是把力气攒着盯紧苏联。 苏联要是敢对中国动手,等于把后背露给美国,北约在欧洲的重兵可不是摆设,到时候欧洲东线、亚洲远东两线开战,就算苏联钢铁洪流再猛,也架不住两头耗。 更要命的是,美国当时还握着核力量质量优势,苏联虽有数量,但美国潜艇发射导弹的战备水平更高,真把美国惹急了,苏联的欧洲工业区就是活靶子。 柯西金后来在北京机场跟周恩来会谈时,特意提“美国正挑拨我们冲突,想搞垮社会主义”,这话听着是转移话题,实则也吐露出了苏联的真实焦虑——两线作战的火坑,谁跳谁完蛋。 再翻开苏联自家的账,那更是写满了“打不起”,表面看苏联装甲集群一周能突破咱的边境,可远东的后勤就是个大漏勺,铁路密度还不到欧洲的1/10,坦克开出去几百公里就得断油断弹。 零下几十度的严寒里,设备冻得拉不开栓,补给车根本跟不上,更别说中国早有准备,60%的军工产能,通过“三线工程”躲进了西南山区,太原的飞机洞库、西南的地下堡垒连成片,苏联就算炸了表面目标,咱们的军工机器照样转。 核力量上苏联看着也是碾压,11000枚核弹头对咱们30枚,可周总理在机场会谈时说得硬气,你们要毁我们核基地,我们就宣布是战争,必须抵抗到底。 这话可不是虚张声势,咱的东风-2导弹能打1500公里,轰-6轰炸机也能投核弹,就算炸不疼苏联本土,炸他远东的军事基地绰绰有余,苏联真要动手,就得接受“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结局,这笔买卖对他们来说实在太亏。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苏联当时其实也有些“外强中干”的迹象,内部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团结。 强硬派喊着“先发制人”,可柯西金这类务实派算得更清:1969年苏联经济刚有点起色,军费占比已经高得吓人,再打一场大规模战争,之前攒的家底就得耗光。 当时苏联刚在洲际导弹数量上追上美国,正想趁热打铁搞军备竞赛,要是陷在中国战场,别说赶超美国,能不能保住现有优势都两说。 这种内部的战略分歧,也让“开战”的按钮没人敢真按下去。 至于苏联最后收场时,说白了就是“硬撑不下去后找台阶下”,1969年9月柯西金为了见周恩来,从河内绕到杜尚别再飞北京,整整飞了20个小时,这姿态摆得实在够低。 两人在首都机场谈了3小时40分,周恩来直抓核心:“边界问题要谈,先停火,武装力量脱离接触。” 柯西金心里也清楚,再闹下去美国就要渔翁得利,所以当场就答应了,双方达成临时措施协议,总算把战争火苗压了下去。 之后中苏启动边界谈判,虽然谈了十几年,但至少没再动枪,苏联这是用外交手段把自己从火坑边拉了回来。 这事对咱中国的影响也挺大,说是转危为“机”一点不夸张,首先是安全环境松了口气,苏联从“战争边缘”退回去,咱们不用再两面设防,能把精力往经济和建设上挪。 而且这事让美国看清了中苏分裂的现实,尼克松政府主动递橄榄枝,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破冰,这背后离不开1969年那场战略博弈的铺垫。 美国要借中国牵制苏联,咱们要借美国缓解安全压力,双赢的局面就这么打开了。 对工业和国防来说,更是倒逼出来的进步,“三线工程”虽说当初是应急,却意外给中国铺了西南工业底子,机床、军工、能源企业星罗棋布,后来不少成了工业重镇。 核力量也没松懈,从1969年的30枚核弹头,一步步建成可靠的二次反击体系,这都是从当年的危机里攒下的底气。 周恩来在会谈时说“我们搞核武是打破垄断”,正是那种“不怕打、打得起”的姿态,让中国在国际博弈中站稳了脚跟。 温老之所以说“令人胆寒”,寒的是战争差点成真的凶险,更是大国博弈里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残酷。 而中国咱从这场危机悟出的,就是“手里有家伙、心里有算盘”的道理,既有硬碰硬的底气,又有算清账的智慧,才能在复杂的国际棋局里走得稳、走得远。 对此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