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俄乌大战,我们才彻底认清俄罗斯真面目。简单来说就是两句话:东方的命,西方的心。如果不是这两种互相矛盾,这场战争就打不起来,可俄罗斯的“西方心”,那就是刻在骨子里的…… 俄罗斯的“西方心”可不是现在才有的,往前数三百年就扎下根了。当年彼得大帝带着手下跑到涅瓦河入海口,在沼泽地上硬是建了座圣彼得堡,把都城从莫斯科迁到这儿,就是要开个“通往欧洲的窗口”。 他化名混进西欧考察团,学荷兰造船术抄国旗样式,仿凡尔赛建彼得夏宫,逼贵族穿皮鞋说法语。叶卡捷琳娜二世更是伏尔泰的信徒,冒险接种人痘后全国欢庆,用西方科学给自己贴“文明标签”。 苏联刚成立时,这颗“西方心”也曾跳动得急切。列宁推行新经济政策时,主动引入西方资本,连莫斯科汽水厂都交由美国企业家经营,1922年更派团参加热那亚会议求缓和。可西方抛出《伦敦专家备忘录》,索要180多亿金卢布债务、赔偿外资财产等苛刻条件,将其拒之门外。 这份热望很快被现实浇凉,苏联无奈转向封闭。苏联解体后,叶利钦重走老路,1992年推行“休克疗法”照搬西方模式,却沦为“外部陷阱”——第一年GDP暴跌14.5%,物价飙涨2508.8%,内外债堆至2250亿美元。 西方非但未接纳,反倒通过北约东扩挤压其战略空间,把军事防线越推越近,直到要摸到乌克兰的边儿。即便俄罗斯一直抗议,西方也并不在意。 而俄罗斯的“东方命”,从来都是刻在疆域骨血里的现实。单看远东联邦区就占全俄36%的面积,达617万平方公里,比整个西欧还大,却只住了600多万人,占全国人口5%。 这片土地藏着14万亿立方米天然气、52亿吨石油,全国90%以上的钼、四分之一的木材都在这儿,连黄金储量都有6500万吨。 还有西伯利亚,俄罗斯70%以上的领土都在亚洲,能源、矿产这些经济命脉全攥在东方疆域手里。 从13世纪起蒙古鞑靼人统治两个多世纪,那种集权治理模式早成了制度基因,连后来的农奴制、村社制都带着东方印记。 更绕不开的是东方的资源依赖。苏联时期就靠西伯利亚的煤炭、石油撑起工业,如今俄罗斯出口的天然气里,40%流向中国,远东的渔业、木材也大多销往东亚。 2012年普京专门设远东开发部,砸500亿卢布建经济增长中心,还办东方经济论坛拉亚太国家合作,说白了就是靠东方地盘找活路。 地理上更没法躲,远东和中国有3000多公里边境线,23个开放口岸,货物不用绕欧洲就能直达东亚市场,这种区位优势是圣彼得堡的港口比不了的。 连历史学者都承认,俄罗斯的扩张史本质就是向东方开拓土地的历史,从乌拉尔山到太平洋,每一寸都是东方的馈赠。 这种“心向西、身向东”的拧巴,终究成了解不开的死结。三百年里,彼得大帝迁都城、叶卡捷琳娜贴标签、叶利钦抄作业,拼了命想挤进欧洲圈子,却始终被当成“外来者”。 可转头看看,远东的天然气管道连着中国的工厂,贝加尔的木材销往日本,东方经济论坛上各国企业家抢着合作,这些实实在在的利益,比欧洲的冷眼管用多了。 俄乌冲突把这层矛盾捅到明面上:想靠西方规则定秩序,却得靠东方的资源撑家底;嘴上念着欧洲的经,脚下踩着亚洲的地。 说到底,俄罗斯的“西方心”只是执念,“东方命”才是底色。那些年学西方的折腾,不过是证明了地理和资源早把它和东方绑在了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