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军人牺牲,鲜血并没有白流!俄罗斯总统普京曾做出了让步,只要求全部顿涅茨克州

云景史实记 2025-10-23 19:14:16

乌克兰军人牺牲,鲜血并没有白流!俄罗斯总统普京曾做出了让步,只要求全部顿涅茨克州,其他扎波罗热州和赫尔松州,可以就地停火。 谁都记得战争刚打响时的局面,俄军一路推进,外界都以为基辅撑不了多久。可三年多过去,俄罗斯别说拿下整个乌克兰,就连当初宣称的乌东四州也没能完全攥在手里。 乌克兰国防部今年 9 月承认,正规军已经牺牲了 78 万人,泽连斯基那支装备着美制坦克和德国战车的第 47 旅,在库尔斯克战役里几乎打光,20 万人最后只剩零星几人撤回防线,俄军把这做成表情包传播,想瓦解乌军士气,可前线照样有人在死磕。 就说顿涅茨克那片战场,俄军 2025 年至今拼了大半年,才推进了 0.2% 的领土,每平方公里就得倒下 167 人,这哪是打仗,分明是用人命填出来的缓慢推进。 普京现在只提顿涅茨克,可不是大发慈悲,是乌克兰人把他逼得没法不收缩目标。 要知道,8 月份阿拉斯加峰会时,他还咬着牙要乌克兰放弃整个顿巴斯地区,外加承诺不加入北约、禁止西方驻军一大堆条件。 短短两个月态度就变了,核心原因就是乌军在顿涅茨克的死守让俄军吃够了苦头。顿涅茨克是乌克兰的工业命脉,又是连接俄罗斯本土和克里米亚的 "陆上桥梁",战略价值金贵得很。 可乌军在这儿布下了层层防线,红军城、斯拉维扬斯克这些核心据点,硬是靠着地下矿道改造成的堡垒扛了下来。 俄军为了拿下图波克罗夫斯克这个补给枢纽,集中火力攻了好几个月,也没能彻底切断乌军的运输线。 就说库尔斯克战役吧,乌军去年 8 月突袭进去,一度控制了 1250 平方公里的土地和 92 个定居点,把俄军逼得疏散了 20 万居民。虽然今年 3 月因为美国断了军援、没了战场情报,最终被迫撤离,但这七个月的坚守可不是白费。 俄军为了收复苏贾那座小城,愣是动用了特种部队钻地下天然气管道,冒着缺氧爆炸的危险匍匐前进,才勉强拿下,还付出了不小的代价。这场仗让普京看清了,想一口吞下乌东四州根本不现实,只能先攥紧最关键的顿涅茨克。 再看看克里希夫卡高地的攻防战,更能明白乌军的牺牲有多值。那地方海拔才 237 米,却是巴赫穆特西部补给线的命脉,丢了就得有几万名乌军被包围。 乌军在这儿挖了 8 公里长的地下坑道,三层防线死死守住,俄军发动 12 次进攻都没拿下。 后来俄军搬出了 "炸弹之王",5 吨重的炸弹爆炸威力相当于 30 吨 TNT,把地表炸出 80 米的大坑,可乌军靠着深层坑道照样坚守,两天下来俄军伤亡是乌军的 3 倍,还没能占领高地。 就是这样一场场硬仗,把俄军的锐气磨没了,也把他们的战略目标从 "全盘拿下" 逼成了 "重点突破"。 普京说愿意放弃扎波罗热和赫尔松的部分地区,听着像让步,其实玩的是算盘 —— 那些所谓 "归还" 的区域,本来就是俄军控制的边缘地带,占领成本高、补给困难,不如拿来换顿涅茨克这个战略要地。可即便如此,这也是乌军打出来的结果。 要知道现在俄军在扎波罗热和赫尔松还占着 70% 以上的地盘,但推进速度慢得可怜,9 月份整个月才新占 253 平方公里,分摊到各个州,最多的扎波罗热也才 75 平方公里。要是没有乌军的抵抗,普京根本不会拿出这种 "二换一" 的方案,只会得寸进尺要更多土地。 有人问和平的钥匙是不是藏在领土的裂痕里,这话只说对了一半。领土问题确实是核心,但和平绝不能靠割地换来。 普京要顿涅茨克,是因为这儿能给他国内一个 "胜利" 的交代,现在俄罗斯支持收复顿涅茨克的人已经从 31% 涨到 58%,他急需这块地盘巩固统治。 可对乌克兰来说,顿涅茨克不是一块普通的土地,那是 78 万牺牲将士用命守护的家园,是宪法里明确不能分割的主权。 就像红军城的乌军,靠着 1.2 亿美元改造的地下矿道,硬生生把俄军阻滞了 11 天,哪怕伤亡过半也没退,他们守的不只是坑道,更是国家的底线。 现在的局面很清楚,普京的让步是被迫的,是乌克兰军人用血肉之躯砸出来的谈判空间。虽然乌军面临着弹药短缺的困境,前线士兵甚至要靠抵押稀土矿发工资,有的阵地因为没弹药只能投降。 但他们的牺牲已经改变了战局走向 —— 俄军从闪电战打成了消耗战,从索要四州变成紧盯一州,从不可一世变得急于找台阶下。这些变化,每一点都浸着乌军士兵的鲜血。 那些在巴赫穆特的焦土上战斗到最后一刻的士兵,那些在库尔斯克的严寒里坚守阵地的勇士,那些在克里希夫卡高地顶着 "炸弹之王" 仍不退缩的年轻人,他们的血真的没白流。 他们或许没能立刻迎来和平,没能马上收复所有失地,但他们逼着侵略者调低了胃口,守住了国家的尊严,为和平谈判争取到了最起码的筹码。 和平的钥匙或许还很遥远,但每一滴流在故土上的鲜血,都在为这把钥匙镀上不可动摇的主权底色,都在告诉世界:用牺牲守护的家园,绝不会轻易拱手让人。

0 阅读:1

猜你喜欢

云景史实记

云景史实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