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法支持欧盟对华贸易强硬,德国提议:考虑动用‘核选项’”欧洲国家主动跳进中美贸

文人学社 2025-10-23 10:03:32

“德法支持欧盟对华贸易强硬,德国提议:考虑动用‘核选项’”欧洲国家主动跳进中美贸易博弈纷争,遭到中方反制后,终于意识到“大事不妙”。 欧盟对华贸易强硬的表态始于 2025 年上半年。 德国联合法国向欧盟理事会提交提案,建议对所谓 “中国过度产能” 领域加强贸易限制,甚至提议将 “终止部分领域关税减免” 这一被称为 “核选项” 的措施纳入政策工具箱。 提案背后,既有对本土产业竞争的担忧,也受外部贸易博弈氛围的影响,这种倾向很快获得欧盟内部部分国家支持,相关政策讨论一度升温。 中方的反制措施聚焦贸易公平与自身权益。 针对欧盟部分领域的不合理限制,中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对欧盟出口的葡萄酒、汽车零部件等产品调整关税税率,同时加强对欧盟企业在华经营的合规审查。 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5 年三季度,欧盟对华葡萄酒出口量同比下降 22%,汽车零部件出口增速较上半年放缓 15 个百分点,这种贸易数据的变化,让欧洲企业感受到切实压力。 欧洲国家的认知转变体现在具体行动中。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率先发声,指出强硬贸易政策将导致欧盟企业失去中国市场,该协会调研显示,78% 的德国车企在华营收占比超过全球总营收的 20%,其中大众、宝马等企业对中国市场依赖度更高。 法国农业合作社也向政府提交报告,强调对华葡萄酒出口下滑已影响超过 10 万从业者收入,希望尽快恢复正常贸易秩序。 德国提议的 “核选项” 并未真正落地。 欧盟理事会在讨论提案时,遭到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反对,这些国家担心措施会进一步加剧贸易摩擦,损害本国中小企业利益。 欧盟贸易委员东布罗夫斯基在听证会上承认,对华贸易需兼顾 “竞争与合作”,单一强硬手段无法解决问题,提议暂时搁置 “核选项” 讨论,转而启动与中方的贸易磋商。 中方始终为对话协商保留空间。 商务部在反制措施实施后,主动向欧盟发出磋商邀请,提出在新能源、数字经济等领域建立 “竞争中性” 合作框架,同时承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欧盟企业在华经营提供更稳定环境。 2025 年 10 月,中欧经贸高层会谈在布鲁塞尔举行,双方就简化海关程序、扩大农产品准入等议题达成初步共识,为后续合作奠定基础。 中欧贸易的互补性决定了合作的必要性。 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24 年中欧双边贸易额达 8500 亿欧元,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欧盟则是中国第一大技术来源地。 德国的汽车、机械制造,法国的奢侈品、农产品,与中国的新能源产品、电子产品形成紧密产业链联动,这种深度绑定让任何极端贸易措施都不符合双方利益。 欧洲国家的认知转变,本质上是对贸易规律的重新认可。 主动卷入外部博弈带来的反制压力,让更多欧洲国家意识到,中欧贸易不应成为地缘博弈的工具,而应回归互利共赢的本质。 从提议 “核选项” 到重启磋商,从强硬表态到理性调整,这场贸易互动的转折,为全球贸易秩序注入了理性力量,也证明对话协商才是解决分歧的最佳路径。

0 阅读:0

猜你喜欢

文人学社

文人学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