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枫烈士就义时,儿子年仅12岁,后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曾在国防科工委的某电子研

浅笑对风吟 2025-10-13 14:27:05

朱枫烈士就义时,儿子年仅12岁,后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曾在国防科工委的某电子研究所工作。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50年6月10日黎明前的台北,马场町刑场笼罩在压抑的寂静中。 朱枫仔细抚平蓝色碎花旗袍上的褶皱,将一缕散落的发丝别到耳后。 当第一缕晨光刺破云层时,她望向西北方向的目光中既有对故土的眷恋,也有对远方子女的牵挂。 此刻,她十二岁的儿子朱明正在浙江镇海的晨读声中翻开课本。 对这个改变他人生的时刻浑然不觉。 朱枫在最后时刻想到的,是去年离家时儿子追着火车奔跑的身影。 那个瘦弱的少年当时只有十一岁,却已经懂得克制自己的泪水。 在奔赴台湾前,朱枫将朱明托付给地下党同志照料,只留下一句"好好读书"的叮嘱。 这个早慧的孩子果然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 即便在得知母亲牺牲的噩耗后,依然以惊人的毅力坚持学业。 1952年秋天,朱明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入镇海中学。 每天放学后,他总会独自留在教室多温习两个小时功课。 1956年高考放榜时,朱明以优异成绩被北京大学物理系录取。 离家北上求学那天,他在母亲坟前郑重承诺:"定不负母亲遗志。" 在北京大学的四年里,朱明成了图书馆最晚离开的学生。 他的同学记得,这个来自南方的青年总穿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却有着最敏锐的物理直觉。 1960年毕业分配时,朱明主动申请到国防科工委下属的电子研究所工作。 这个选择意味着他将长期隐姓埋名,连家人都不能透露具体工作内容。 研究所的领导在翻阅档案时感慨:"烈士后代,根正苗红。" 在参与首个重要国防电子项目期间,朱明连续三个月吃住在实验室。 某个深夜,当实验终于取得突破时,同事们看见他独自走到院中,对着南方星空轻声低语。 后来助手才明白,那天正是他母亲的生辰。 1985年,朱明主持的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颁奖典礼上,他破例提起母亲:"是她教会我,个人的价值在于对祖国的奉献。" 1990年退休后,朱明婉拒了研究所的返聘邀请,毅然回到镇海老家。 他在母亲墓旁种下的松柏已亭亭如盖,每天清晨都会带着扫帚来清理落叶。 2010年冬天,当朱枫的骨灰终于从台湾迎回故里时,朱明亲手将母亲安葬在苍松翠柏之间。 葬礼上,他轻声哼唱起童年时母亲教他的江南民谣,仿佛又变回了那个依赖母亲的孩子。 如今,在修葺一新的镇海烈士纪念馆里,朱明捐赠的母亲遗物被精心陈列在玻璃展柜中。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他亲手制作的"母子时空对话"展区。 一侧是朱枫在台湾留下的最后家书影印件,另一侧是朱明获得的国家科技奖项证书。 展区结尾处循环播放着朱明生前接受采访的影像资料,画面中白发苍苍的老人坚定地说:"母亲用生命诠释信仰,我用一生证明这种信仰的价值。" 朱明的女儿在整理父亲遗物时,发现了一个珍藏的铁盒。 里面整齐存放着母亲朱枫在不同时期的照片,每张照片背面都有朱明工整的批注。 最早的一张摄于1947年,背面写着"母亲赴港前留影"。 最近的一张是2005年朱明在母亲墓前的独照,旁边标注"守护母亲第55年"。 这些跨越半个世纪的影像,无声诉说着一段超越生死的母子情深。 当地学校每年清明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时,教师们总会特别讲述这对母子的故事。 朱枫烈士用热血捍卫理想,她的儿子用毕生科研实践报国。 这种精神的传承,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缩影。 而远在北京的国防科工委档案室里,朱明的科研笔记依然被年轻研究员们奉为经典。 扉页上"科学报国"四个大字,依然激励着新一代科研工作者砥砺前行。 主要信源:(中国江苏网——烈士之子:用一辈子,“显影”妈妈的模样)

0 阅读:91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19

用户10xxx19

6
2025-10-13 15:13

英雄的后代!

浅笑对风吟

浅笑对风吟

关注我,一起看一看人间万千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