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9月28日报道:“欧盟官员批评北京最新的减排承诺‘令人失望’,称这将加大全球气候目标实现的难度后,中国外交部反批欧盟抱持‘双重标准和选择性失明’,在自身气候目标上行动迟缓。” 这场隔空交锋看着是气候议题之争,实则早埋着伏笔。毕竟中欧作为全球气候治理的两大支柱,立场差异从来都没藏严实过。欧盟一直端着“气候引领者”的架子,总爱用自己的标准丈量别人。 但欧盟自己的日子过得并不体面。联合国气变峰会刚结束没几天,120个国家都公布了新的减排目标,欧盟却因为内部内讧迟迟没敲定最终方案。他们立法机构只敢先放个风声,说2035年要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66%到72%,还得等COP30开会才能最终拍板。 更打脸的是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的操作。今年8月,她为了和美国谈贸易,居然承诺要在特朗普任期结束前买7500亿美元的美国燃料。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玩意儿根本落不了地,但光这承诺就足够拖累欧洲的可再生能源转型进程。 一边对别人的承诺挑三拣四,一边自己在转型路上打退堂鼓,这双重标准玩得确实溜。中国这边可没闲着,这些年在气候领域的投入肉眼可见。中国现在是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技术生产国和应用国,手里攥着六成以上的绿色技术,从太阳能板到风电设备,从电动车电池到高铁系统,全产业链都能拿得出手。 植树造林方面中国更是下了血本,大气和水污染防治的成效连联合国都认可。这次就算欧盟觉得减排力度不够,中国也是首次亮出了绝对量减排目标,这份诚意不该被无视。 欧盟的指责里还藏着别的心思。这两年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太快,欧盟企业有点慌了神。他们一边担心自己的市场份额被抢,一边就想拿“减排”当幌子搞保护主义。前段时间欧盟还琢磨着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关税,说白了就是怕竞争不过。 有意思的是,欧盟自己的补贴力度大得惊人。2021到2030年这十年里,他们计划拿出超过1.44万亿欧元搞产业补贴,截至2024年就已经发了3000多亿欧元。他们还出台一堆经贸“工具箱”,明着暗着优先扶持欧洲企业,这时候倒不提“市场公平”了。 中国外交部的反击戳中了要害:欧盟与其盯着别人的承诺,不如先管好自己的行动。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最近都急了,因为2025年碳排放新规要生效,新车每公里排放量得从116克降到93.6克,不少企业压根没准备好,只能呼吁欧盟提前审查法规、给点缓冲期。 自己的汽车业转型都卡着壳,还有空对别人指手画脚,这逻辑确实让人费解。更讽刺的是,中欧建交50周年刚过,双方刚在7月达成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转头就因为减排承诺起了争执。 那份声明本来挺有意义,在全球单边主义抬头的时候,至少说明气候合作还有希望。现在欧盟这波指责,差点把好不容易建立的共识给搅黄了。联合国前高官都站出来说,碎片化的世界里,中欧气候合作既可行又必要,这时候闹矛盾纯属内耗。 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蔡润大使之前也提过,中欧企业在绿色领域的合作早就落地了,欧洲的光伏电站、风电项目里,到处都有中国技术的影子,冰岛的地热项目也是双方联手搞的。这些实打实的合作,比空泛的指责有意义多了。 说到底,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敌人,不是用来互相攻击的武器。欧盟要是真为全球气候目标着想,就该放下双重标准,和中国好好谈技术标准、聊补贴规则,而不是动辄拿承诺说事儿。中国也愿意在合作中提升减排力度,但这种提升得建立在公平对话的基础上,不能被道德绑架。 11月巴西COP30大会就要开了,到时候中欧还得坐在一张桌子上谈。要是现在把关系搞僵,受影响的是全球的气候治理进程。毕竟光靠一方努力没用,中国的产能优势和欧洲的技术、资金优势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推动绿色转型。 欧盟该明白,指责解决不了问题。与其对着中国的承诺挑刺,不如先把自己的燃料采购承诺撤了,把新能源补贴花在刀刃上,让汽车企业赶紧跟上减排节奏。等欧盟自己把转型之路走顺了,再谈“引领全球”也不迟。 官方信源:中国新闻网《中方驳欧盟委员会主席G7峰会期间涉华言论:充满偏见和双重标准》
新加坡联合早报9月28日报道:“欧盟官员批评北京最新的减排承诺‘令人失望’,称这
史鉴奇谈
2025-10-01 18:00:4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