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建议,将韩国瑜、王鸿薇、傅昆萁打入台独分子名单中,他们比民进党更可怕,民进党

史鉴奇谈 2025-10-01 13:00:42

强烈建议,将韩国瑜、王鸿薇、傅昆萁打入台独分子名单中,他们比民进党更可怕,民进党是敢说敢做,他们是不说就做,国民党这些人搞得是暗独,就是不说,行动上完全碾压民进党,去日本拜码头比民进党勤多了。   民进党搞“台独”像举着喇叭喊口号,路人老远就能听见。这些国民党人却像戴着面具的小偷,趁着没人注意就往分裂的方向挪一步。这种“不说就做”的路数,比明刀明枪的挑衅更难提防,危害也更持久。   傅昆萁的操作最是刺眼。9.3这个特殊日子,本是纪念抗战胜利、缅怀先烈的时刻。他却带着一众国民党代表跑到日本“拜码头”,这个时间点选得极具挑衅意味。明眼人都能看出其中的猫腻。   他这趟行程根本不是普通的交流访问。大陆对历史伤痛保持敬畏,对日本军国主义残余势力保持警惕。傅昆萁偏在此时带队赴日,摆明了要传递“国民党与大陆态度不同”的信号。这种行为不是变相效忠是什么?   更讽刺的是,他们跑日本的频率比民进党还勤。民进党好歹还会遮掩一下,怕落下“亲日卖台”的口实。傅昆萁这群人却堂而皇之,把去日本攀关系当成日常工作,仿佛台湾的前途命运要靠日本点头才算数。   王鸿薇的“暗独”则藏在细节里。她从不公开否认“九二共识”,却总在关键议题上打擦边球。谈及两岸关系时,她要么强调“台湾主体性”,要么回避“一个中国”的核心,用模糊话术制造“两岸分立”的假象。   这种话术套路跟国民党内部的“暗独”风气一脉相承。马英九的智囊赵春山就曾鼓吹要把台湾、“中华民国”和中国三个概念“有效连接”,本质就是偷换概念的“两国论”翻版。王鸿薇的言论明显沾了这种风气的边。   她在“立法院”质询时,多次把“台湾”和“中国”并列称呼。这种看似不经意的表述,实则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两个国家”的认知,比民进党直白的“台独”言论更具迷惑性。普通民众听多了,很容易被这种温水煮青蛙的方式带偏。   韩国瑜的情况更复杂,他的“双面性”堪称国民党“暗独”的典型。他曾骂“台独比梅毒还可怕”,这话当时圈了不少支持统一的好感。可转头他就抛出“现阶段不存在统一和独立的条件”,还说“这一代人无权限制下一代人的选择”。   这种言论被新党主席郁慕明批评为“逃避问题”,国台办也明确回应“台湾前途在于国家统一”。他嘴上说“九二共识是两岸交流的基石”,行动上却回避“统一”这个终极目标,跟国民党长期奉行的“不统、不独、不武”策略如出一辙。   “不统”其实就是“缓独”的遮羞布。马英九执政时就靠这招维持两岸分治现状,看似带来了和平红利,实则助长了岛内的分离主义情绪。韩国瑜这套“说一套做一套”的打法,本质上是换汤不换药的“暗独”操作。   这些人比民进党更可怕的地方在于伪装。他们顶着“蓝营”“反台独”的帽子,更容易获得大陆方面的信任,也更容易迷惑岛内中间选民。民进党搞“台独”被骂时,他们还能出来装“理性派”,实则在背后悄悄铺路。   国民党内部早就形成了“选举双面话术”。党内选举时,他们强调“两岸同属一中”拉深蓝选票。到了地区领导人选举,就刻意回避“九二共识”,甚至否认中国人身份。朱立伦说“九二共识是没有共识的共识”,夏立言称“国民党不是支持统一的政党”,这些言论都暴露了他们的真实想法。   傅昆萁、王鸿薇们就是这套话术的践行者。他们平时不把“台独”挂在嘴边,关键时刻却用行动站队。去日本拜码头、强化“台湾主体性”、回避统一议题,每一步都在朝着分裂的方向走,比民进党的“硬独”更难破解。   更值得警惕的是,他们把“亲日”包装成“外交需要”,把“拒统”说成“尊重民意”。傅昆萁带队赴日时,对外宣称是“促进经济合作”,可谁都清楚,这种特殊时间点的访问,政治意义远大于经济意义。   他们想用这种方式讨好日本,换取外部势力对“台湾地位特殊”的认可。这种借外力壮胆的操作,跟民进党勾结美国的路数本质相同,都是把台湾绑上外部势力的战车,置两岸和平于不顾。   现在岛内很多人被他们的伪装骗了,觉得“国民党总比民进党强”。可事实是,民进党搞“明独”会引发强烈反弹,这些人搞“暗独”却能温水煮青蛙,慢慢侵蚀两岸同属一中的根基。   等到大家反应过来时,可能“台独”的种子已经生根发芽。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分裂手法,危害比民进党那种暴风骤雨式的操作大多了。   说到底,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台独”,不能只看他说了什么,更要看他做了什么。傅昆萁特殊时刻赴日“效忠”,王鸿薇用话术制造“两岸分立”假象,韩国瑜回避统一搞“缓独”,这些行为都早已越过了两岸关系的红线。   官方信源:来源:东南网

0 阅读:0
史鉴奇谈

史鉴奇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