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全世界都在看中美谁先撑不住。现在是中国有货卖不出,急着赚钱,美国是有钱买不到,急着花钱。中美经济这场漫长的拉锯战,到了一个很微妙的节骨眼。 事情的导火索绕不开关税那点事。2025年4月起,美国政府在原有关税基础上又对华加征所谓“对等关税”。这还不算完,美方随后轮番升级措施,税率从34%一路飙升到125%。 中国没惯着,立马拿出了坚决的反制措施。关税这东西像把双刃剑,砍向对方的同时,自己也得受着。 美国零售商最先感受到了疼。以前随手就能拿到的中国货,现在要么价格涨得离谱,要么干脆断了供。他们手里握着现金,却眼睁睁看着货架空了一块又一块,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中国企业的日子更不好过。深圳有家做消费电子的企业,原本给美国市场的订单占了营收大头,关税一涨,利润直接被削掉大半。 老板们开会开到深夜,想涨价又怕丢客户,不涨价就得自己扛成本。安克创新算是行业里有底气的,直接在亚马逊平台提价五分之一,但这种操作不是谁都敢学。 中小企业的应对更显无奈。深圳乐能创新技术有限公司的财务总监何冬冬说,公司全靠海外仓的库存缓冲,现在备货量能撑4个月。他们正盘算着要不要再加备货,争取能顶到半年。 东莞市工贸发展促进会会长雍程翔看得更透彻,他觉得企业必须走品牌化路子,海外仓建设更是关键,但就算建了海外仓,也得琢磨选址,放美国本土照样可能挨税。 华夏物流的钟呈辉见过太多无奈的客户。有企业3、4月的出货计划本来做得满满当当,结果关税一涨,新增的成本比货物加运费的总和还高,订单只能临时搁置。 这拉锯战里,没有真正的赢家。美国消费者发现,以前几十美元的小家电,现在价格悄悄涨了不少,这钱最终还是得从他们口袋里掏。 中国企业的出口节奏被彻底打乱,有些单子明明能赚,却因为额外成本只能放弃。 但你别说,中国企业的韧性是真强,没坐等着被拖垮。早就有先知先觉的企业把部分产能转移到了越南、泰国这些地方。 海利得就在越南有生产基地,公司直言美国加征关税对业务影响不大。中际旭创更干脆,已经能在泰国全面生产光模块并出货,应对得游刃有余。 市场也在悄悄变。以前一门心思盯着美国市场的企业,现在纷纷把目光投向了欧洲、中亚和澳大利亚。雍程翔的协会8月就要带30多家企业去开拓澳大利亚市场,紧接着还要去日本。 海关总署的数据能说明问题,2025年一季度,即便在美国关税的干扰下,中美双边贸易仍增长4%,进出口规模达到1.11万亿元。 这数据背后,是无数企业在硬扛,在想办法。更有意思的是,有些曾经把采购渠道转到印度的客户,现在90%甚至100%都重新回来了,毕竟中国产品的品质摆在那儿。 就在大家以为这场拉锯战要一直僵下去的时候,转机出现了。2025年5月12日,中美在日内瓦的经贸会谈有了结果,双方发布了联合声明。 美方承诺取消91%的加征关税,剩下34%的“对等关税”里,24%暂停加征90天,只保留10%。中方也相应取消了91%的反制关税,跟着暂停24%的反制关税,保留10%。 这步棋算是给紧绷的局势松了口气。商务部说这是通过平等对话解决分歧的重要一步,为后续合作打下了基础。 但谁都清楚,这只是暂时的缓和,不是彻底的结束。双方还同意建立经贸磋商机制,定期或不定期轮流开会,有问题随时沟通。 海关总署副署长王令浚说得实在,贸易战没有赢家,保护主义根本走不通。他觉得中国出口虽然面临压力,但“天塌不下来”,毕竟多元化市场已经慢慢建起来了,内需这个大后方也足够稳固。 现在的局面很清晰,中国企业不再把所有鸡蛋放美国一个篮子里,正在构建新的竞争护城河。美国也慢慢意识到,脱离中国供应链,自己的消费者和企业都得买单。 那些靠转移供应链、拓展新市场站稳脚跟的中国企业,反而在这场拉锯战里练出了真本事。行业洗牌在加速,有技术、有全球配置能力的企业活得越来越稳。 美国那边也该想明白,关税霸凌解决不了问题,只会让自己的通胀压力更大,消费者更受罪。 这场拉锯战打到现在,大家都看清了本质。中美经贸关系本来就是互利共赢的,是经济规律说了算,不是谁的政治意志能随便改变的。 中国急着赚钱,但更在想怎么赚得长久;美国急着花钱,但也得想清楚钱该怎么花得划算。 现在的缓和是个好信号,但未来的路还得一步一步走。毕竟,谁能在这场博弈中保持韧性,谁能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才是最终的赢家。 官方信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发表谈话》
眼下,全世界都在看中美谁先撑不住。现在是中国有货卖不出,急着赚钱,美国是有钱买不
史鉴奇谈
2025-10-01 18:00:43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