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大家都夸刘伯承元帅聪明绝顶呢?因为他看问题眼光独到。比如,新中国成立后,他主

静雅阶苔染露寒 2025-09-27 00:55:06

为啥大家都夸刘伯承元帅聪明绝顶呢?因为他看问题眼光独到。比如,新中国成立后,他主动放弃中央职位,投身军校事业。这就说明他深谋远虑,看出我军在战争时期军官队伍缺少大规模战争的指挥者。 刘伯承这个人,说白了,就是个犟种。一根筋,十头牛都拉不回来。 他那只右眼,就是他自个儿跟自个儿犟出来的。当年在丰都,挨了一枪,子弹从眼眶底下穿过去,没死,命大。后来在重庆,有个德国佬给他开刀,说要打麻药。他倒好,梗着脖子说,打了麻药,脑子就不好使了,你直接割吧。那德国佬都傻了,没见过这么号人。你想想那场面,刀子在脸上划,血糊糊的,他愣是没吭声。事后有人问他疼不疼,他才说,七十二刀,我都记着数呢。你说,这是个什么人?他不是不怕疼,他是觉得,跟脑子比,这身皮肉,不值钱。 他一辈子,就金贵他那个脑子。 所以他跟那帮老战友,总有点儿不对付。红军那会儿,大家伙凑一块儿,聊的都是今天缴了多少枪,昨天端了哪个炮楼。他呢,不。他总爱拉着人,在地上画来画去,说咱们这次冲锋,队形有问题,火力点没找对。别人都烦他,觉得这人扫兴。打了胜仗,乐呵乐呵就完了呗,你非得整这些没用的。可他不管,他就好这口。他觉得打仗这事儿,不能稀里糊涂地干,得弄明白里头的道理。 什么道理?他自个儿也说不清。他就觉得,这里头有学问。他到处找书看,缴获的报纸、传单,他都当宝贝。后来听说苏联人打仗讲科学,他就魔怔了,非要去看看。三十多岁的人,跑去莫斯科,跟一群小年轻坐一个课堂里。那鬼地方,冬天能把鼻涕冻成冰溜子,吃的黑面包能把牙硌掉。他就那么一天一天地熬,一个字一个字地学。他觉得值。他觉得在那儿,他找到了自己想了一辈子的那个“理儿”。 等他从苏联回来,看谁打仗,都觉得是错。他老想跟人掰扯,说你这不对,条令上不是这么写的。人家哪儿听他的。那时候打仗,靠的是山头,是弟兄,是谁的枪杆子硬。你跟他讲条令?他不给你一枪托就算客气了。所以,刘伯承那时候,其实挺孤独的。他脑子里装的东西,别人不懂,也不想懂。他就只能自个儿憋着,有机会,就实践一下。四渡赤水,就是他憋了很久,终于逮着个机会,把他脑子里那些弯弯绕绕,全使了出来。那一仗,把所有人都打服了。大家这才觉得,刘瞎子脑子里,还真有点东西。 可也就那么回事儿。江山一坐稳,大家又把这事儿给忘了。1950年,北京城里,热闹非凡。该给他封官了,总参谋长。多大的官。军队里头,一人之下。可他干了件让所有人下巴都惊掉的事儿。他说,我不干。我要去南京,办个学校。 这事儿,当时没人能理解。连毛主席都觉得他有点小题大做。可他就是犟。他跟中央的领导,估计也掰扯过。他说,咱们现在这支军队,不行。别看打赢了,可都是花拳绣腿。真要跟美国人那种从工厂里生产出来的军队干,咱们这点家底,不够看。咱们的军官,都是土八路,让他们打个游击、埋个伏击,行。让他们指挥飞机大炮,他们连地图都看不明白。 这话,得罪人。等于说,在座的各位,都是废物。可他不管,他觉得这是实话。朝鲜战场上,血淋淋的现实,证明他说的都是对的。咱们的兵,成片成片地死在阵地上,不是不勇敢,是真不知道该怎么打。 他心里急。他觉得,再不把这些将军们的脑子给换一遍,将来还得吃大亏。所以,他宁可不要那个总长的位置,也要去南京,当个教书匠。 在南京,他才算找到了真正能让他舒坦的地方。他把整个学校,当成自己的战场。他亲自编教材,亲自上课。底下坐着的,都是些什么人?军长、师长,哪个手上没几百条人命?可在他课堂上,谁要是敢交头接耳,他拿着教鞭就敢抽过去。他逼着这些大字不识几个的老粗,去学几何,学三角函数。他说,你连个坐标都算不明白,你凭什么指挥炮兵? 他得罪了很多人。很多人在背后骂他,说他喝了点洋墨水,就忘了本,瞧不起咱们这些泥腿子。他听见了,也不吭声。他就该干嘛干嘛。他好像一辈子,都在被人误解。可他好像也一辈子,都没指望过别人能理解他。他活在自己那个“理儿”里头。 后来,那场“反教条主义”运动,他倒了霉。他教的那些东西,全被当成了毒草。他自己,也靠边站了。一个为这支军队操了一辈子心的人,到头来,成了个外人。那几年,他很少说话,整天就在院子里,一圈一圈地走。不知道他那颗比谁都算得清楚的脑子里,在想些什么。 他就是这么个人。怪。一辈子,就信一件事,打仗是门手艺,手艺得学,得有规矩。就这么个死理儿。他为了这个理儿,得罪了所有人,也熬白了头发。你说他图啥呢?说不清。可能,他就图个心里踏实吧。

0 阅读:0
静雅阶苔染露寒

静雅阶苔染露寒

静雅阶苔染露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