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以为今年经济真的不行,大家手头都紧,结果一看新闻——我彻底傻眼了!一部卖到一万三的新款苹果手机,居然有14万人在预约! 搞了半天,经济不行的只有我自己啊! 2025年,苹果iPhone 17系列一开售,京东、天猫、苏宁多个平台预定人数几小时就破十万。 线下门店也没闲着,北京三里屯苹果旗舰店门口,凌晨三点就开始排队。 深圳、上海、成都等地也都出现了同样的场景。 苹果供应链很快放出消息:苹果要求基础款产能至少提升三成,立马安排工厂扩产。 热度不止中国市场。 印度市场预订量猛涨,富士康清奈工厂连夜加班,准备把印度本地首批iPhone供货拉满。 俄罗斯那边也不示弱,虽然制裁没停,但iPhone 17在莫斯科被“特别渠道”拿来做限量发布会,照样吸睛。 都说钱紧了,这一轮预约量摆在那,场面很难解释。 那到底是谁在买? 有一类人毫无疑问是真果粉。 每年新机都买,发布会没看完预定已经下了。 对这群人来说,配置细节都能倒背如流,换机是一种仪式感。 也有人是纯刚需,旧机电池不行了,掉电快、卡顿严重,换机就是现实问题。 还有一类是冲着“身份感”去的。 手机一掏出来,苹果最新款,立马赢两分。 用不用新功能没关系,面子值钱。 当然,也有在黄牛群里混的人,趁预订期锁机抢货,等货紧了就加价转卖。 有人干脆不买,只是在平台上“占个位”,等风向明确再决定下不下单。 看起来是一场简单的“手机热卖”,其实消费心理比产品配置复杂得多。 很多人买东西根本不是因为需要,而是因为不想“落后”。 别人都有,自己没有,好像就被抛下了。 朋友圈里刷到一堆iPhone 17实拍图,评论区还配了“真香”“这代稳了”的标签,看着看着手就痒了。 也不想想,银行账户是不是撑得住这冲动。 手机到底用来干嘛的? 打电话、发微信、拍照、看视频,几乎所有人现在用的手机都能做这些。 真升级的人其实并不多。 大部分用户,换机逻辑不靠实际体验,靠“看起来更高级”。 像素多、壳子新、Logo亮,才是真正吸引他们的点。 厂商也很懂。 宣传海报一出,什么“航天材质”、“超感摄像头”、“灵动界面”,听着不懂,但就是觉得值钱。 不少人看完苹果发布会之后,连新功能是啥都没记住,就下单了。 背后其实是心理暗示起了作用。 “用得起新款苹果”,在部分人看来,是收入、品位、能力的象征。 而现在整个舆论环境,也放大了这种标签化消费。 热搜上不定期出现“iPhone排队”“黄牛加价”“首发溢价翻倍”等等消息,情绪很容易被带动。 有意思的是,一边喊着“生活压力大”“工资跟不上”,一边咬牙抢苹果新机的,还真不在少数。 不买好像就落伍,买了又开始吃土。 消费变成了焦虑。 这种时候,就得反问一句:你是真需要,还是只是不甘心? 这就说到国产手机。 华为、vivo、小米、荣耀这些品牌,近几年在摄像头、芯片、信号优化、续航方面进步非常快。 有的国产旗舰机在部分参数上已经完全对标苹果,甚至体验更贴合中国用户。 像华为Mate系列,每次发布也都排长队,黄牛照样跟进。 而且不少人试用后反馈:“真香,比想象中强很多。” 关键是价格相对友好,售后本地化,系统适配也更快。 所以选择国产手机并不是“凑合用”,而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值得”比“贵”重要。 买东西当然没错,问题在于你是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才买。 一部手机撑不起面子,也盖不住焦虑。 别人不会因为你用苹果就多看一眼,更不会因为你没换新机就少尊重一点。 手机到底多贵才算值?这个问题说到底,不是看别人用啥,而是得问问你自己兜里有多少钱,心里有多踏实。 一个人靠不靠得住,不在于手机品牌有多响,而在于银行卡余额稳不稳,脑袋里是不是有货,日子能不能自个儿撑住。 真要说升级,别只盯着手机型号,有时候更该升的是认知。 花钱别光看热闹,也别被什么“新一代”“限量版”迷了眼。 别的都能换,判断力别丢。 希望以后大家追的不是哪个牌子出新了,而是自己真觉得值得了再买。 也希望咱们国产机子越做越扎实,让人冲着实力买单,不只是图便宜。 能卖得贵,是因为它配得上这价格。 参考信息: 《iPhone 17预售热度高涨,苹果扩大基础款产能》·新浪科技·2025年9月20日
要说iPhone的黄牛我最有发言权,因为我表哥就是干这个的,去年不听劝屯了20台
【38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