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中国你给我老实一点,再不跟我们联系,我们就要生气了。”在无人在意的角落,立陶宛新总理又发话了。 这话一出,不少人好奇,为什么偏偏选在这个节骨眼上? 新总理刚上台,手里摊着国内经济吃紧、国际局势复杂的烂摊子,需要一件事来表态,既要在国内表现出干劲,又要在外部刷一波存在感。 立陶宛在欧盟里平时并不算显眼,但这几年在一些敏感议题上总愿意冲到前台。 这次喊话的表面目的是推动双边关系,其实多少还带着借机提高自身话题度的意味。 有意思的是,中国方面反应得很淡,外交部没有立刻硬碰硬,而是继续维持之前的安排。 立陶宛的领事事务由驻拉脱维亚使馆代管,这种模式已经运行了好几个月,签证、协助等业务一切照旧。 这其实也是中国态度的明确信号,想改善关系,可以,但要先有实在动作,而不是靠一两句场面话。 矛盾的根子在于前政府的操作,2024年底,立陶宛突然冻结了对华正常外交接触,还让中方外交团队不得不撤离,直接切断了官方沟通的渠道。 当时国内有人拍手叫好,幻想这样能博得更多国际背书,可后果很快显现,经济合作项目停滞,不少企业开始犹豫投资计划。 新政府上台后虽然放出了一些缓和信号,但在中国最敏感的台湾问题上,却依旧态度摇摆,甚至还有小动作,这让北京很难买账。 对中国来说,台湾议题就是红线,模糊其立场只会让修复关系的路更窄。 所以哪怕新总理喊得再大声,北京依然按自己的节奏行事,没有因为这些话改变战略。 反观立陶宛,在美欧框架下需要兼顾的立场太多,一旦在对华问题上走了极端,受伤的往往是自己。 欧盟内部也有人提醒他们,要保持一定独立性,不要被大国博弈牵着走。 其实不管是立陶宛还是其他小国,外交上想争取更多筹码,靠刺激大国很少有好下场。 很多成功修复关系的案例,都是从恢复沟通开始的,而不是用威胁开局。 立陶宛要想真改善关系,应先在关键议题表态清晰,然后恢复正式外交渠道。 中国也一再释放信号,只要有诚意,就有对话空间,但不接受边喊和解边搞小动作的“双面打法”。 这次事件的戏剧性在于,双方都没有选择把事情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中国维持代管领事业务,不仅解决了务实问题,也避免了冲突升级;立陶宛虽然语气强硬,但毕竟还在口头层面。 这意味着关系仍有转圜余地,只看新总理愿不愿意拿出实招,还是继续打“话术牌”。 说到底,大国与小国的交往,最关键的是互信。小国如果能在原则问题上稳住阵脚,才能在夹缝中获得更多主动权。 立陶宛的新总理这次的放话,既是姿态,也是试探,但如果只是情绪宣泄,不拿出实际动作,那结果只能是继续消耗彼此的耐心。 真正聪明的做法,是把恢复联系放回桌面上,让行动来替语言说话,这才可能让局面慢慢回暖。
闹翻4年后,立陶宛终于承认做错了!当初美国说好5年内建成五座芯片工厂,要创造数万
【3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