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58岁郑念因拒绝出狱,监狱长得知后暴跳如雷,直接命人把她架出去,不顾形象的把她扔在大街上。 郑念出生于1915年,早年在北京长大,家庭条件优越让她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她在北京燕京大学完成本科后,前往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攻读硕士,专攻经济学领域。这段留学经历让她接触到西方思想,并结识了未来的丈夫郑康祺。两人婚后返回中国,郑康祺从事外交工作,他们曾在澳大利亚短暂工作,建立使馆事务。抗日战争时期,他们移居重庆,继续参与相关事务。1949年后,他们定居上海,郑康祺加入壳牌石油公司担任高级职位。郑念主要处理家务,抚养女儿。1957年丈夫去世后,她改名郑念,进入公司工作,利用经济学知识处理业务,独立支撑家庭。 1966年,郑念被捕入狱,关押在上海市第一看守所,罪名涉及外国联系。她经历了长达六年半的拘留期,期间与外界隔离,无法得知女儿情况。狱中环境恶劣,她通过简单方法维持卫生,但审问频繁,导致身体虚弱。1973年,看守所决定释放她,因为指控证据不足。她拒绝离开,要求书面承认错误。监狱长得知后,下令强行驱离,几名狱警将她拖出扔到街上。她落地后整理衣物,独自离开现场。这事件反映出她在逆境中的坚持。 出狱后,郑念住在上海一处简易住所,继续生活,但处于监视状态。她调查女儿死亡真相,确认女儿于1968年遇害,嫌疑人后来被判刑。她利用丈夫海外资金,于1980年离开中国,先到加拿大,然后定居美国华盛顿。她拒绝返回故土,因为对环境的疑虑和对女儿的思念。1987年,她出版英文自传《上海生死劫》,记录拘留经历,书籍引起国际关注。她在华盛顿参加活动,分享经历,直至2009年因肾衰竭去世。 郑念的自传详细描述了拘留期的各种经历,包括审问过程和环境适应。她在书中强调了坚持原则的重要性,这本书成为了解那个时代的重要资料。国际媒体报道她的故事,突出她在面对压力时的态度。她的经历被视为个人韧性的例子,许多读者从中获得启发。书籍出版后,译成多种语言,影响广泛。她晚年保持低调生活,但偶尔接受采访,讨论书籍内容。 历史记录显示,郑念的拘留源于护照记录和外企背景。她在狱中拒绝承认指控,这导致拘留延长。释放决定基于调查结果,但她要求正式道歉未获满足。监狱长在事件中的反应显示出当时的管理方式。她被扔到街头后,没有获得任何补偿。这件事在她的书中被提及,作为对不公的控诉。她的故事通过自传传播开来,引发对正义的讨论。 郑念的教育背景让她在职场中适应迅速。她在壳牌公司处理国际业务,利用英语技能。丈夫去世后,她独自抚养女儿,确保教育延续。女儿的死亡成为她一生最大打击。她出狱后,通过法律渠道了解详情,嫌疑人胡永年于1980年被捕,判处死缓,后获假释。这过程让她对系统产生更多疑问。她移居美国后,依靠资金过上稳定生活。 自传《上海生死劫》出版于1987年,由哈珀柯林斯发行。书中内容基于个人回忆,涵盖从被捕到释放的全过程。评论家称赞其真实性,书籍销量可观。郑念在华盛顿的住所成为她写作基地,她用几年时间完成书稿。书籍中避免了夸张描述,聚焦事实记录。这本书被用于历史研究,学者引用其内容分析时代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