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为什么宁愿死磕欧洲,也不愿开发远东地区? 说白了,俄罗斯人虽然身子跨在欧亚

枕猫啊大世界 2025-11-28 16:42:41

俄罗斯为什么宁愿死磕欧洲,也不愿开发远东地区? 说白了,俄罗斯人虽然身子跨在欧亚大陆上,但他们的灵魂和脑袋,一直都是锁在欧洲的。 从当年彼得大帝挥起斧头砍掉波雅尔贵族的长袍、硬要给圣彼得堡开一扇“通往欧洲的窗户”开始,这种执念就种下了。在莫斯科或者圣彼得堡的精英圈子里,你要是夸他是“地道的欧洲人”,他能高兴一整天;你要是说由于地理原因,俄罗斯其实是个亚洲国家,他大概率会觉得你在骂他。 这种心态导致了一个很现实的结果:资源分配的极度偏心。 1.4亿人口,差不多1.1亿都挤在乌拉尔山以西的欧洲部分。对于克里姆林宫的主人来说,无论谁坐在那个位置上,他的基本盘、他的选票、他的核心工业、他的文化根基,全在欧洲。 远东是什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莫斯科的官僚来说,远东就是个“巨大的仓库”加上“天然的护城河”。 仓库里存着油气和木材,没钱了就去拿点卖;护城河用来防备东边的潜在威胁。至于真的把这儿建成像莫斯科那样的繁华都市?他们心里会犯嘀咕:离中心太远了,不仅管理成本高,万一哪天做大了,天高皇帝远,管不住了怎么办? 所以,宁愿在欧洲方向为了“安全空间”打得头破血流,因为那是他们的“客厅”和“卧室”;而远东,充其量是“后院的柴房”。你会为了柴房漏风跟邻居拼命吗?大概率不会。但要是有人踹你家客厅门,那你肯定得拎着板砖上。 这就得说到钱了。咱们这儿有个误区,觉得地大物博就能发财。但在高纬度地区搞开发,那个成本是指数级上升的。 我给大家举个冷战时期的例子。上世纪40年代,也就是二战最紧要的关头,苏联曾经搞过一次惊天动地的“工业东迁”。 那时候德国人的坦克都快开到莫斯科郊外了,苏联没办法,那是真的被逼到了悬崖边上。一份份最高等级的加急电报发出去,短短几个月,上千家工厂、无数的精密机床、成千上万的顶尖工程师,像潮水一样被塞进闷罐车,拉到了乌拉尔以东、拉到了西伯利亚。 那时候没人挑挑拣拣。哈巴罗夫斯克北边的雪林子里,大冬天的零下四十度,工程师跳下火车,脚下的雪能没过膝盖。没有厂房?现砍树搭棚子;没有地基?直接在冻土上浇水泥。那是为了保命,整个国家爆发出了惊人的忍耐力。 共青城也就是那时候壮大起来的。那个年代流行一句话:“共青团员就该去最冷最难的地方。”这听着热血,但也透着无奈,如果不靠这种精神力量支撑,光算经济账,根本没人愿意去。 等到苏联解体,那股子心气儿一散,残酷的现实立马露出来了。 在远东修一条路,成本可能是欧洲部分的三倍。地基要防冻土融化,设备要防低温脆裂,工人还要给高额的极地补贴。苏联时期靠国家指令,不计成本地输血,还能维持繁荣的假象。等到了俄罗斯搞市场经济,企业一算账:我在远东挖一吨煤运出来的运费,都够我在欧洲部分挖两吨了,我图啥? 90年代以后,远东的工厂成片成片地倒闭,城市里那些赫鲁晓夫楼空空荡荡,窗户像骷髅的眼窝一样黑着。 据俄罗斯官方的数据,从2010年到2021年,远东本来就稀薄的人口又少了8%。老一辈的建设者要么老去,要么想办法回流到了欧洲部分。剩下的年轻人?学好外语和技术,第一志愿是去莫斯科,第二志愿是出国。 你看普京这些年的政策,经常显得很纠结。 一方面,他确实喊出了“向东看”。特别是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之后,又加上2022年这一波制裁,俄罗斯发现西边的路彻底堵死了。欧洲不买他的气,不卖给他芯片,还要没收他的资产。没办法,这只双头鹰被迫把头猛地扭向东方。 但另一方面,这种开放又带着极强的控制欲。 虽然欢迎外资,但在关键的资源矿产上,控股权卡得死死的,必须掌握在俄资手里;虽然鼓励贸易,但对边境地区的人口流动管理极其严格。甚至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俄方的节奏也总是慢半拍。中国这边高铁都修到边境了,俄方那边的铁路改造还在论证阶段。 这与其说是效率低,不如说是一种战略上的迟疑。 那么,既然开发这么难,又这么防着,俄罗斯为什么还要死死攥着远东不放,甚至把太平洋舰队最精锐的核潜艇都藏在堪察加的深海里? 因为这是最后的底牌。 当年苏联解体,俄罗斯失去了14个加盟共和国,丢掉了500多万平方公里的势力范围,如果再丢了远东,俄罗斯就彻底沦为一个二流甚至三流的东欧国家了。 远东不仅是资源库,更是战略回旋空间。 只要手里握着远东,俄罗斯就是个太平洋国家,就能对美国本土保持威慑,就能在亚太事务上有一席之地。 所以,回到开头那个问题。 俄罗斯死磕欧洲,是因为它觉得那是它的命根子,是它的文化归宿和安全红线;它“冷落”远东,是因为开发那里太难、太贵,而且心里还存着点防备。 只可惜,现在才想起来修缮这间柴房,哪怕是通宵达旦地干,恐怕也得费上好几代人的功夫了。

0 阅读:37
枕猫啊大世界

枕猫啊大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