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我国探月总师揭露:美国突然中断信息共享,后索要珍贵数据 2019年1月

枕猫啊大世界 2025-11-28 16:42:40

2019年我国探月总师揭露:美国突然中断信息共享,后索要珍贵数据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的冯卡门撞击坑。这可是人类航天史上的头一遭。以前大家去月球,都是去正面,地形平坦好走,通讯也方便。月球背面那是啥地方?坑坑洼洼,沟壑纵横,最要命的是,它永远背对着地球,无线电信号全被挡住了,去了就是两眼一抹黑。 但这事儿,咱们干成了。靠的是啥?靠的是咱们提前发射的“鹊桥”中继星,在距离月球6万多公里的地方架起了一座“天桥”,把月背和地球连在了一起。 就在全球媒体,包括CNN、《华盛顿邮报》都在惊叹中国速度的时候,吴伟仁院士讲了一个细节,让不少人心里五味杂陈。 原来,就在咱们紧锣密鼓准备“嫦娥四号”任务的时候,美国人找上门来了。他们不仅索要“嫦娥四号”的轨道数据和着陆时间,还提出了一个更有意思的请求:希望中国的“鹊桥”中继星能把设计寿命从3年延长到5年。 为啥?因为美国人自己也在盘算着去月球背面看看,但他们当时没有中继星,如果想去,就得借咱们的“路”。他们希望到时候咱们这颗卫星还能在天上干活,给他们提供通信方便。 你可能觉得,科学无国界嘛,互相帮忙挺好。但如果你知道美国之前是怎么对咱们的,你大概就笑不出来了。 把日历翻回到2011年。那是“嫦娥二号”完成既定任务后的拓展阶段。咱们的工程师觉得卫星状态还挺好,燃料也够,不想让它就这么废了,于是想了个大胆的计划:让“嫦娥二号”飞去拉格朗日L2点,然后再去探测一颗叫“图塔蒂斯”的小行星。 这在当时可是个高难度动作。尤其是那颗小行星,形状像个多瘤花生,还得翻着跟头飞,轨道特别混乱,被天文学界列为“最具潜在危险的小行星”。要想飞掠它,首先得知道它精确的轨道数据。 按理说,美国作为航天老大哥,手里握着全球最全的小行星轨道数据库,这些数据以前也是对外公开的。可就在中国宣布这个计划后,美国突然把原本公开的相关轨道数据全部关闭了。这意思再明显不过:路我就封了,看你怎么走。 那时候咱们是真难。原本以为能有个参考,结果人家直接断供。怎么办?放弃吗?那不是中国航天人的性格。 吴伟仁后来回忆这事儿时语气挺平静,但背后的惊心动魄只有当事人知道。没数据,咱们就自己测!中国举全国天文台之力,利用所有的光学设备盯着那颗小行星,没日没夜地观测、计算、定轨。硬是靠着咱们自己的手算和观测,把轨道精度给磨了出来。 2012年12月13日,“嫦娥二号”在距离地球700万公里的深空,以极其漂亮的姿态与“图塔蒂斯”擦肩而过,最近距离只有3.2公里。这一仗,不仅打了翻身仗,还顺带验证了咱们卫星对小天体探测的轨道设计能力。可以说,正是美国的封锁,逼出了一个更强大的中国航天。 这种“封锁与突破”的循环,贯穿了整个中国航天史。 2011年,美国众议院搞了个法案,禁止NASA和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与中国进行任何形式的联合科研活动,甚至连中国记者去采访美国航天飞机的发射都不行。 哪怕是到了2013年,美国甚至禁止中国科学家参加在那边举办的开普勒科学会议。这事儿做得太绝,连美国自己的天文学家都看不下去了,加州伯克利大学的教授马尔西直接写信抗议,说这是“歧视性会议”,出于良知他拒绝参加。 回顾这些桩桩件件,再看美国后来向咱们索要“嫦娥四号”数据的行为,是不是觉得特别讽刺? 不过,咱们中国人的格局,确实和他们不一样。虽然美方曾多次在咱们需要帮助时“关门”,但在“嫦娥四号”的问题上,中方团队经过商量,还是同意了美方的请求,表示愿意提供相关的帮助。 到了2020年,“嫦娥五号”带着2公斤月球“土特产”玄武岩返回地球时,NASA又在推特上喊话了,大意是说:希望能像当年的阿波罗计划一样,中国能向全球分享数据。 底下网友的评论亮了:“你们想要数据,却不想合作,这算盘打得太响了吧?” 其实,中国航天这一路走来,早就习惯了在质疑和封锁中前行。从“嫦娥一号”的绕月,到“嫦娥四号”的月背着陆,再到“嫦娥五号”的采样返回,咱们的每一个脚印都踩得实实在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嫦娥四号”的落月难度,比以往任何一次都大。月球正面那是大平原,起伏小;背面全是高山深坑,落区范围只有正面的八分之一。以前“嫦娥三号”还能斜着降落,到了“嫦娥四号”,只能像直升机一样几乎垂直降落,稍有偏差就是粉身碎骨。这期间还要克服没有直接信号的难题,全靠“鹊桥”在中间传话。这套技术,咱们是真真切切走在了世界前列。 现在,“嫦娥五号”带回来的月壤,一部分已经安家在了湖南韶山。那里是毛主席的故乡。老人家生前写过“可上九天揽月”,如今,这来自38万公里之外的珍贵土壤,也算是告慰了先辈的夙愿。

0 阅读:0
枕猫啊大世界

枕猫啊大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