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台儿庄战役47岁的陈钟书将军,在一次肉搏战中挑死14个日军后牺牲,记者拍下了这一幕,被战士们用担架拖回遗体的一张照片。 照片里的担架浸满暗红血渍,陈钟书将军的遗体蜷缩着,右手仍死死攥着半截断裂的刺刀,刀刃上还挂着日军军装的碎片。他的额头有一道深可见骨的刀伤,双眼却未完全闭合,仿佛还在凝视着前方的战场。拍摄这张照片的记者后来回忆,那一刻战壕里的战士们没有哭泣,只是默默脱帽致敬,远处的枪炮声与风声交织,像是在为这位英雄送行。 陈钟书出生于云南安宁的一个农民家庭,20岁投身军旅,从普通士兵一步步成长为第60军183师542旅1083团团长。台儿庄战役爆发前,他刚过完47岁生日,给家中妻子寄去最后一封信,信里只有一句话:“吾已许国,再难许卿,若吾不归,勿念勿悲。”谁也没想到,这封信竟成了他的绝笔。 1938年4月24日,日军第5师团主力向台儿庄左翼的禹王山阵地发起猛攻,陈钟书率领全团官兵顽强抵抗。日军凭借火炮和坦克的掩护,多次突破阵地前沿,双方展开惨烈的拉锯战。战至第三天,日军集中兵力发起冲锋,阵地上的弹药耗尽,陈钟书当即拔出刺刀,高喊:“弟兄们,跟我上!”率先冲入敌群。 史料记载,那一天的禹王山阵地血流成河。陈钟书将军手持刺刀,接连刺穿两名日军的胸膛,动作干脆利落。一名日军军官挥刀向他砍来,他侧身躲闪,同时反手将刺刀刺入对方腹部,顺势一挑,对方当场毙命。激战中,他的左臂被日军刺刀划伤,鲜血顺着衣袖流淌,他却浑然不觉,继续与日军展开肉搏。战士们亲眼目睹,将军在半个时辰内接连挑死14名日军,直到第15名日军从背后偷袭,一刀砍中他的额头,他才轰然倒地。 当战士们冲上去将他救下时,陈钟书将军已经奄奄一息,他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对身边的副团长说:“守住阵地……别让鬼子过去……”说完便永远闭上了眼睛。那一天,全团官兵在他的精神感召下,硬是顶住了日军的多次进攻,守住了禹王山阵地,为台儿庄战役的整体胜利争取了宝贵时间。 陈钟书将军牺牲的消息传回部队,第60军全体官兵悲愤交加,战士们在阵地上高喊“为陈团长报仇”,发起猛烈反攻,成功将日军赶出了禹王山。台儿庄战役结束后,国民政府追赠陈钟书为陆军少将,他的遗体被暂时安葬在战场附近,后来迁葬于云南昆明的西山烈士陵园。 多年后,当年跟随陈钟书将军作战的老兵回忆,将军平日里待兵如子,行军途中总是把战马让给伤员,自己徒步前行;战士们缺衣少食时,他会把自己的口粮和衣物分给大家。有一次,一名新兵因害怕战场而逃跑,被抓回后按军法当斩,陈钟书却力排众议,说:“他还年轻,让他在战场上赎罪。”后来这名新兵在战斗中英勇牺牲,用生命践行了对将军的承诺。 如今,禹王山阵地早已恢复平静,当年的战壕遗迹依然清晰可见,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悲壮的历史。每年清明节,都会有大批群众来到陈钟书将军的墓碑前献花祭拜,其中不乏白发苍苍的老兵和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有位90多岁的老兵,每年都会专程从云南赶到台儿庄,抚摸着将军的墓碑,一遍遍讲述当年的战斗故事,泪水打湿了衣襟。 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或许无法体会当年战场的惨烈,但那些像陈钟书将军一样为国捐躯的英雄,永远值得我们铭记。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的英勇事迹不该被岁月尘封。每一位英雄都是民族的脊梁,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牺牲与奉献,我们的国家才能历经磨难而不衰,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铭记英雄,是对历史的敬畏,更是对未来的承诺。让我们永远记住陈钟书将军,记住那些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英雄们,传承他们的爱国精神,守护好这来之不易的和平。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