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立刚犀利点评金刻羽: 1.海外回来的经济学家不值得信任,金刻羽也不例外。 2.14岁就出国留学,二十多年一直学习生活工作在欧美,对中国的国情了解体会十分有限,对中国更不可能有什么感情,不可能站在中国立场,中国社会大众角度来维护中国和中国人的利益。 3.经济学从来不是科学,也不是技术,所有经济学都是为某种利益服务的。留学海外学习经济学,艺术是被西方教育洗脑最彻底的一群人。 4.海外回来的经济学家贩卖西方经济学,目的不是为了中国发展,而是要搞垮中国的。 前有张维迎,今有金刻羽,一个留学牛津,一个留学哈佛,都带着英美顶级名校的光环,想在国内贩卖西方经济学的优越感,想指点江山成为亿万人景仰追捧的一代宗师。 金刻羽的履历确实光鲜。出身学术世家,14岁孤身远赴美国就读私立高中,一路斩获哈佛本科、博士学位,31岁就成为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终身教授,顶着“天才经济学家”的头衔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但这份被西方学术体系精心打磨的履历,恰恰成了她认知中国的壁垒。疫情初期,她公开撰文呼吁“中国应牺牲经济利益援助西方”,全然无视彼时国内疫情防控的艰难处境,无视数千万中小企业面临的生存压力,这番言论瞬间引发舆论哗然。她或许能精准解读欧美央行的货币政策,却看不懂中国县城里小商贩的经营困境;能熟练运用复杂的经济模型推演数据,却摸不透中国百姓对“民生为本”的朴素期待——二十余年的海外生活,早已让她与中国的现实土壤断了联结。 张维迎的经历与之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作为牛津大学经济学博士,他曾在国内经济学界呼风唤雨,极力推崇“市场万能论”,主张彻底放弃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但现实狠狠泼了冷水:前些年部分领域因过度放任市场导致的垄断乱象,资本无序扩张引发的民生问题,恰恰印证了脱离中国国情的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局限性。他始终没能解释,为何同样的理论在欧美可行,在中国却会出现“水土不服”?答案其实很简单:任何经济学理论都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阶段。西方经济学根植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土壤,而中国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两者的底层逻辑本就不同。 有人说,不能一棍子打死所有海外归来的经济学家。这话没错。但我们必须警惕的是,部分学者带着西方名校的光环回国后,并未放下身段扎根中国实际,反而将西方理论奉为圭臬,把学术讲台变成贩卖优越感的舞台。他们习惯用西方的标准评判中国的发展,用抽象的模型替代鲜活的现实,却忘了经济学的本质是经世济民。中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靠的不是照搬西方理论,而是一代代人从实际出发的探索与创新;中国经济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保持稳定发展,根源在于我们始终坚持立足国情、实事求是。 那些试图用西方经济学搞垮中国的人,注定会失望。中国的发展道路早已证明,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济理论,只有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我们尊重学术自由,也欢迎真正有学识、有情怀的海外学者为中国发展建言献策,但绝不允许任何人打着学术的幌子,贩卖损害中国利益的理论。学术研究可以有立场差异,但不能没有家国情怀;可以借鉴西方经验,但不能丧失独立判断。 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那个需要依附西方理论的国家。我们有自己的经济逻辑,有自己的发展节奏,更有亿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任何脱离实际的空谈,任何带着偏见的指责,都无法阻挡中国前进的步伐。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