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形势突变,上海数万日本人何去何从?中方立场明确,已有答案! 先说说上海日侨社区的“稳”和“变”,到2023年底,长期住在上海的日本人有大概3.5万,虽说比2012年最多时的5万人少了点,但上海还是全球最大的日侨社区之一。这些日本人大多集中在虹桥古北、浦东金桥等区域,形成了配套完善的生活圈,从日本人学校到日系超市一应俱全。 上海目前有三所日本人学校,包括虹桥校、浦东校及高等部,这些学校完全采用日本国内的教育体系,能让日侨子女无缝衔接回国升学。古北地区的黄金城道更是被称为“小东京”,街头随处可见日文招牌的便利店、餐厅和书店,这种高度成熟的社区生态,让许多日侨在上海找到了家的感觉。 支撑这个庞大日侨群体的,是上海乃至华东地区密集的日资企业网络。截至2025年,上海累计批准设立的日资企业超过1.2万家,涵盖汽车制造、电子电器、商贸服务等多个领域,这些企业不仅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更是日侨群体在华生活的经济基础。 很多人担心一旦中日形势突变,这些日侨会不会成为“人质”或者被迫撤离,这种担忧其实忽略了中国一直以来的外交原则和法治精神。中国政府对待外国侨民的态度从来都是基于国际法和国内法,即便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下,也始终坚守着人道主义底线。 回顾2020年疫情初期,上海有超过4万日本人滞留,当时日本驻沪总领事馆曾担忧物资供应问题,结果上海相关部门不仅协调日系超市保障生鲜供应,还为有特殊需求的日侨提供“点对点”物资配送。这种细致入微的保障措施,正是中国对待外国侨民的一贯作风。 中国外交部早就明确表示,在华外国公民的合法权益始终受到法律保护,这一立场不会因国际形势变化而改变。对于守法的日本侨民来说,只要遵守中国法律,正常的工作生活就不会受到影响,这一点在历次国际局势波动中都得到了验证。 当然,日侨群体内部也会有不同的选择。一部分在华深耕多年的日资企业高管和技术人员,他们的事业重心早已扎根中国,不少人还娶了中国妻子或者把孩子送到双语学校,这些人更倾向于留在上海继续发展。 而一些短期派驻的职员或者对局势较为敏感的家庭,可能会选择暂时回国观望。日本驻沪总领事馆每年都会发布在华日侨登记信息,一旦出现紧急情况,会通过短信和邮件通知撤离预案,但这种情况在近年来从未真正发生过。 从现实操作来看,大规模撤离3.5万人也并非易事。日本目前没有足够的包机运力一次性接回这么多人,而且大部分日侨在上海都有房产、车辆等资产,仓促撤离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始终保持稳定,这给了日侨群体足够的安全感。 有些网友担心日侨中会不会混入间谍,这种警惕性可以理解,但中国的国家安全机关有足够的能力对可疑人员进行监控和排查,不会因为个别情况而影响对整个日侨群体的正常管理。就像在华的其他外国侨民一样,日侨群体也需要遵守中国的法律,这是享受合法权益的前提。 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每年要接待数百万外国游客和商务人士,处理涉外事务的经验非常丰富。相关部门早就建立了完善的涉外服务体系,从签证办理到生活服务都有专门的窗口,这种成熟的管理模式为应对各种复杂情况提供了保障。 其实对比其他国家,中国对待外国侨民的态度更加包容和理性。2012年钓鱼岛事件期间,个别地方出现过针对日系车的不理性行为,但很快就被警方制止并依法处理,政府还专门发文强调要保护合法财产。这种对法治的坚守,让在华外国人吃下了定心丸。 对于那些真正热爱上海、愿意融入中国社会的日侨来说,形势变化并不会打乱他们的生活节奏。不少日侨主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有的还加入了中日文化交流协会,这些民间层面的互动反而成为了维系两国友好的纽带。 中方的立场其实很清晰:法律底线不容触碰,合法权益坚决保障。上海的数万日本人何去何从,最终取决于他们自己的选择,但无论留下还是离开,中国都会依法依规保障他们的正当权利。这种基于法治和人道主义的态度,既展现了大国担当,也让外界看到了中国社会的稳定与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