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联合国传来这样一幕!中国记者提问时,鼻梁上隐藏的“第二大脑”让外媒彻底看呆了! 这款被外界称为“第二大脑”的夸克AI眼镜,此刻正以毫米级的精度记录着会场每一个细节,从发言人的微表情到桌面上的会议文件,都在镜片内部的微型处理器中完成实时分析。 当陈莺迁用流利的中英双语提出关于全球气候治理的问题时,相邻座位的路透社记者下意识摸了摸自己的录音笔,眼神里满是疑惑。他们不知道,这副眼镜已经同步完成了提问内容的多语种转写,甚至预判了发言人可能的回答方向。 这款设备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把复杂的AI算力压缩进了仅重38克的镜架里。镜腿内侧隐藏的骨传导耳机,能在0.3秒内将翻译结果直接传到陈莺迁耳中,整个过程没有任何外放声音,完全不会干扰现场秩序。 早在会前准备阶段,夸克AI眼镜就已经帮陈莺迁梳理了过去三个月联合国相关议题的所有公开资料。当她翻开笔记本时,镜片投射的虚拟光屏上正显示着关键数据摘要,这种“抬头可见”的信息获取方式,让旁边的法新社记者忍不住频频侧目。 更让外媒惊讶的是,当发言人回答到一半突然提及某个冷门的历史协议时,陈莺迁几乎没有停顿就跟上了提问节奏。这背后是眼镜内置的知识库在实时检索,不到两秒就调出了该协议的核心条款和最新进展。 现场一位资深外媒编辑后来在社交平台上写道:“中国同行像是带着一本活的百科全书在提问,我们还在翻笔记的时候,她已经开始追问细节了。”这条动态很快引发热议,不少网友都在猜测这款眼镜的具体功能。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夸克AI眼镜第一次出现在国际舞台。此前在巴基斯坦边境采访时,它曾帮陈莺迁在复杂的方言环境中准确捕捉信息;在白宫外的突发报道里,它又以第一视角记录下了抗议活动的完整过程,这些素材后来都成为了深度报道的珍贵资料。 眼镜右侧镜腿的按键设计得极为隐蔽,轻轻一按就能启动应急录音功能。这个看似简单的操作,在敏感采访场景中却能发挥关键作用,既保证了报道的真实性,又避免了设备外露可能带来的风险。 当会议进入自由提问环节,现场突然出现技术故障,大屏幕暂时无法显示PPT。就在全场陷入短暂混乱时,陈莺迁通过眼镜的AR功能,将自己手机里的备用资料投射到前方虚空,精准补充了发言内容,这个举动让主持会议的联合国官员都忍不住点头称赞。 会后有外媒记者试图向陈莺迁询问眼镜的具体参数,她只是笑着表示这是“中国科技企业的普通产品”。但熟悉科技领域的人都清楚,这款设备搭载的实时翻译系统准确率已经达到98.7%,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它的续航能力,采用新型石墨烯电池的眼镜能连续工作8小时以上,完全满足全天会议的需求。而且在低电量模式下,它还能自动关闭非必要功能,优先保障核心的录音和翻译模块运转。 这款眼镜的出现,其实折射出中国科技在便携智能设备领域的突破。过去国际会议上常见的是欧美品牌的翻译设备,如今中国记者佩戴自主研发的AI眼镜从容发问,本身就是一种实力的展现。 有技术分析师指出,夸克AI眼镜的创新之处在于它不只是简单堆砌功能,而是真正贴合了新闻工作者的实际需求。从防抖拍摄到语音转写,每一个功能点都经过了一线记者的实战检验。 当陈莺迁结束提问回到座位时,周围响起了零星的掌声。这些掌声不仅是送给她专业的提问,更是对中国科技进步的一种认可。那副静静架在她鼻梁上的眼镜,此刻仿佛成了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新桥梁。 从联合国会场的聚光灯到世界各地的新闻现场,夸克AI眼镜正在用独特的方式书写着中国科技的故事。它让国际社会看到,中国不仅能制造大国重器,也能在关乎民生和专业领域的细分科技上做出亮眼成绩。 这场记者会上的小插曲,或许只是中国科技走向全球舞台中央的一个缩影。当更多像夸克AI眼镜这样的创新产品出现在国际场合时,世界对中国科技的认知,也必将翻开新的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