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不是宋朝人吗?为何他却心向元朝,还自称为“大元遗老”? 很多人被武侠小说骗得太惨了,总觉得张三丰该是扛着抗元大旗的宋朝志士,实际上历史里的他跟宋朝没多少真感情,反倒把元朝当成了自己的 “本朝”。 先把时间线捋清楚,张三丰出生在南宋淳祐七年,也就是1247年,这时候的南宋早就烂透了,北方早被蒙古人打下来,他老家辽东懿州那会儿算金国旧地,后来又归了蒙古,说他是金国人都比宋朝人贴切。 他长大的时候,元朝都快统一全国了,所谓的 “宋朝” 对他来说就是史书上的几个字,没亲身经历过那种家国情怀,哪来的归属感。 他年轻时可不是一心修道的样子,忽必烈下诏招人才的时候,他通过平章政事廉希宪的推荐,直接做了元朝的中山博陵县令。 这份仕途虽然没做太久,可对古人来说,“食君之禄” 的烙印一辈子都擦不掉。后来他因为父母去世弃官,才彻底走上修道的路,但元朝没忘了他,元末惠宗还特意封他为 “三丰仙神”“忠孝神仙”,这种官方认可对修道人来说是极大的荣誉,换作谁都不会转头就把这份恩义抛到脑后。 元朝对宗教的态度也比很多人想的宽松,根本没把道教当成异端打压,反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道士们安心修炼。 张三丰在武当山招徒授道,传扬他的内丹术和太极拳,没人来搅局,这种自由是宋朝末年战乱里根本得不到的,他搞 “三教和合”,把儒家的仁义和道家的铅汞画等号,这种思想能传播开,全靠元朝稳定的社会环境托底。 要是换在宋末那种兵荒马乱的年月,他能不能安稳活到修道有成都是个问题,这种现实的安稳比虚无的 “朝代正统” 实在多了。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和朱棣一遍遍派人请他出山,他躲着不见,还直言自己是元朝遗民,这份执拗不是装出来的,对他来说,明朝是推翻旧朝的新主,可自己受元朝的恩惠在前,再去给新朝当官,就是失了气节。 这种想法在当时不算少见,不少汉族士人都因为受过元朝的知遇之恩,在元亡后选择隐居,甚至有人殉节,张三丰只是用 “大元遗老” 的身份把这份态度摆到了台面上。 他在《上天梯》里写 “大元飘远客”,在《自题无根树》里直接署名 “大元遗老张三丰”,字里行间全是对旧朝的眷恋,根本不是后人附会的说法。 再说年龄这回事,他活了多久至今没准数,但明初他还在云游是肯定的。从元朝当官到明朝建立,他已经是年过百岁的老人,脑子里的观念早就定型了,对一个经历过元朝兴盛、见证过元朝灭亡的人来说,“元朝” 不是冰冷的历史名词,是他从青年到老年的全部记忆。 明朝再盛,也是陌生的新朝,他习惯了元朝的统治方式,习惯了那种对宗教的包容,自然没法轻易接纳新的朝代,朱元璋让他出山,朱棣为了请他甚至大修武当山,可他始终避而不见,不是不给皇帝面子,是真的过不了自己心里那道坎。 很多人觉得他该抗元,全是被金庸小说里的形象带偏了,小说里他救常遇春、支持张无忌抗元,那是为了剧情需要塑造的英雄形象,跟历史上的张三丰根本不是一回事。 历史上的他就是个务实的修道人,谁给了他安稳的修炼环境,谁认可他的才华,他就心向谁,元朝给了他仕途,给了他荣誉,给了他传道的自由,他以 “大元遗老” 自居,不过是投桃报李罢了。 这种态度无关对错,只是一个老人在朝代更迭中的坚守,比起那些见风使舵的人,反而多了几分真性情。 说到底,张三丰的 “心向元朝”,本质上是个人经历和时代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他没生在宋朝的黄金时代,没经历过亡国之痛,反而在元朝得到了所有他想要的东西——仕途、荣誉、自由。 当朝代更替,他选择以 “遗老” 自居,不是背叛汉族,也不是顽固不化,只是对自己一生经历的一种认可,明朝统治者敬重他,也正是因为这份坚守,不然以朱元璋的脾气,早就容不下一个敢拒召的 “前朝遗民” 了。 现在再看他的选择,没必要用现代的民族观念去苛责,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那份 “大元遗老” 的执拗,反而让这个人物更真实、更鲜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