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皇后的哥哥有多“识相”?朱元璋登基后,马皇后哥哥进宫来看她,面对朱元璋的封赏,哥哥:只求当个农民! 话说当马三宝被官府找到的时候,正猫着腰在花生地里除草。 那公差老远就喊:“马国舅!天大的喜事啊!” 为啥叫“国舅爷”?原来他失散多年的妹妹,如今是大明朝的正宫娘娘。 马三宝当时就懵了,锄头“哐当”掉地上:“官爷莫开玩笑,俺祖上八代都是刨食吃的,哪来的皇后妹妹?” 等公差把事情前因后果说清楚,马三宝两腿直打颤。 因为他这辈子见过最大的官是县太爷,现在居然要进京见皇帝,还是他亲妹夫! 这突如其来的一幕还真给他干懵了,这跟天上下金子雨没啥区别。 进宫前夜,马三宝在驿馆翻来覆去睡不着。 他婆娘偷偷问:“当家的,听说皇上要赏你大官做?咱娃以后是不是也能当少爷了?” 马三宝瞪她一眼:你懂个屁!那宫门深似海,进去容易出来难。 咱庄稼人,本本分分种地才是正理。 第二天进宫,马三宝浑身不自在。 那绫罗绸缎穿在身上,咋穿咋别扭。 他偷偷对带路的太监说:“这衣裳滑溜溜的,还不如俺的粗布褂子得劲。” 太监也是笑了笑没说啥。 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上,看着这个比自己还黑糙的大舅子,心里头倒是挺亲切。 而马皇后在一旁直抹眼泪,兄妹失散二十多年,总算团聚了。 “大舅子,”朱元璋开口了,“这些年委屈你了。 朕封你做个定远侯,赏千亩良田,百个下人,你就留在京城享福吧。” 所有人都竖着耳朵等马三宝谢恩。 谁知他“扑通”一跪“皇上,俺就是个粗人,字认不得一箩筐。 您让俺当侯爷,那不是张飞绣花——瞎逞能吗? 听到这话的朱元璋手里玉如意顿了一下。 他见过讨官要官的,还没见过把到手的富贵往外推的。 马皇后赶紧打圆场:“哥,皇上是一片好意。这侯爷就是个虚衔,不用你管事。” 马三宝磕了个头:妹子,哥知道你好心。 可历朝历代,外戚揽权惹出多少祸事?俺不能给你脸上抹黑。 这话说到朱元璋心坎里了。 此时的他刚得天下,最怕的就是外戚专权。 而眼前这个大字不识的农民,竟有这般见识。 朱元璋又试探一句:“当真不要?这侯爷的俸禄,够你一家子吃香喝辣十辈子。” 马三宝咧嘴笑了:“皇上,俺在老家有十亩地,种麦子、点豆子,晚上躺炕上睡得踏实。 您真要赏,就多赏几亩好地,俺保证给您种出金疙瘩来。” 马皇后还想劝,朱元璋却哈哈大笑:“好!朕就喜欢你这样的实在人。” 最终,马三宝带着五百亩地的地契和些金银赏赐回了老家。 临走时,马皇后偷偷塞给他一块玉佩,他硬是塞回去了:“妹子,俺是种地的,戴这玩意儿刨地,不让人笑掉大牙?” 而乡里人听说马三宝见皇上居然啥官都没要,都笑他傻。 同村的赵老汉跺脚道:“三宝啊三宝,你哪怕要个虚衔,咱们村也能跟着沾光不是?” 马三宝吧嗒着旱烟:“老哥,你知道刀尖上舔蜜是啥滋味不?那富贵就是刀尖上的蜜,舔着了甜一时,舔不着割舌头。” 时光一晃就是十年。洪武年间,朱元璋大兴党狱,那些当年风光无限的功臣勋贵,掉脑袋的掉脑袋,流放的流放。 而当年笑话马三宝的赵老汉,如今孙子在城里被牵连入狱,他哭哭啼啼来找马三宝:三宝啊,还是你眼光长远。 早知道让俺家那小子跟你种地算了。 马三宝叹口气,递过旱烟袋:“老哥,现在明白也不晚。平安二字值千金啊。” 他依旧每天扛着锄头下地,五百亩地被他伺候得肥肥壮壮。 逢年过节,往宫里送些新米、时鲜菜蔬,朱元璋每次都吃得特别香。 有次朱元璋对马皇后感慨:“满朝文武,要都像你哥这样明白,朕能省多少心。” 马皇后笑道:“他呀,就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 “老实?”朱元璋摇头,这才是大智慧。 我跟你说满朝文武加起来,不如你哥一个人看得透。 最后马三宝活到八十多岁,无疾而终。 临终前,他把儿孙叫到炕头交代:“咱老马家,世世代代记住一条,自己挣的饭最香,自己睡得的觉最踏实。” 那些曾经笑他傻的人,后来都明白了:马三宝不是傻,是“识相”。 他识字不多,却读懂了最厚的一本书,人心。 他官场不进,却悟透了最深的道理,生存。 而这种“识相”,不是懦弱,而是对权力的清醒认知。 他知道自己的斤两,晓得龙椅旁边不是那么好坐的。 这种智慧,比多少圣贤书都来得实在。 有时候,放弃才是真正的获得。 他放弃了眼前的富贵,但是换来了子孙十几代的平安。 这不是傻,而是一种扎根于土地的生命智慧。 老辈人常说的“平安是福”,在马三宝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而这种智慧,至今仍在江淮大地上流传,比任何官爵都来得长久。 主要信源:(《明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