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绝大多数国家禁止安乐死?不夸张的说,安乐死一旦被放开,那就是穷人的噩梦。

洞察观史 2025-11-27 16:53:49

为什么绝大多数国家禁止安乐死?不夸张的说,安乐死一旦被放开,那就是穷人的噩梦。 很多人觉得安乐死是“善举”,能帮重病患者摆脱痛苦,可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明令禁止,不是这些国家不懂人情,是看透了背后的坑——这东西一旦放开,最遭殃的是没权没势的普通人,甚至可能把“自愿结束生命”变成“被动选择死亡”。 就说少数允许安乐死的荷兰,2022年当地有8720例安乐死案例,占全年死亡人数的5.1%,每20个死者里就有1个是通过这种方式离世的。更让人揪心的是2024年曝光的一个案例,28岁的女孩索拉亚有精神方面的困扰,虽然有相爱的男友、可爱的宠物和不错的房子,最后还是选了安乐死,这已经不是“解脱痛苦”,更像把死亡当成了“解决问题的选项”。 美国有项研究更扎心,2015年贝勒医学院的调查发现,医生对绝症的误诊率不低,一半的误诊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有个真实例子,2015年有位患者被诊断为晚期癌症,医生劝他选安乐死,结果家属不甘心,换了家医院检查,发现是良性肿瘤,治疗后完全康复。你说要是当时没坚持,这不就成了误诊的牺牲品? 你琢磨琢磨,要是你家有重病患者,一边是每天几千块的治疗费,掏空家底都未必够,一边是医生“善意”提醒“安乐死能少遭罪,也能给家里减负”,你能保证自己的选择不受钱影响吗?对富人来说,这是“要不要解脱”的选择题;对穷人来说,很可能变成“活不活得起”的必答题。 2025年美国伊利诺伊州就闹过争议,当地要推安乐死法案,支持者说“给人尊严”,反对者直接戳破:州里医疗资源本来就不公平,穷人看不起病、享不到好的临终关怀,这法案不是给他们“选择权”,是给他们“催命符”。最后这法案因为争议太大,迟迟没通过。 更可怕的是政策会“越放越松”。荷兰一开始只允许绝症晚期患者申请安乐死,后来放宽到严重精神疾病,2023年甚至有声音说要给12岁以下儿童开放权限。这就像打开潘多拉魔盒,一旦突破“绝症晚期”的底线,谁也说不清下一个被纳入范围的是谁。 有人喊“尊重个人意愿”,可意愿要是被环境绑架了,还叫自由吗?就像饿肚子的人抢面包,看着是自愿抢,实际是被逼的。荷兰有公益组织统计,申请安乐死的低收入群体里,有12%的人坦言“要是有钱治病,肯定不想走这条路”,这哪是自愿,分明是被逼无奈。 医疗机构的心态也得防着点。要是安乐死合法,有些医院为了节省成本,可能会暗示患者家属“这是最划算的选择”。毕竟长期治疗要花大笔钱,而安乐死的成本低得多,在利益面前,“医者仁心”未必能扛得住现实的诱惑。 世界卫生组织早就给出过方向,2024年发布的报告里明确说,减少临终痛苦的关键是完善临终关怀,而不是放开安乐死。报告里提到,斯里兰卡2023年搞了临终关怀推广计划,培训了大批护士到社区服务,让重病患者在最后阶段能少受痛苦,这种方式比安乐死更有人情味。 日本也有过类似讨论,2018年有人提议放开安乐死,结果养老机构的负责人站出来反对:很多老人怕给子女添麻烦,会主动说“想选安乐死”,可他们心里根本不想走,只是不想成为负担。要是真放开了,这些老人连说“不想死”的勇气都可能没了。 所以说,绝大多数国家禁止安乐死,不是不人道,反而是最实在的人道。这就像给悬崖边装护栏,不是不让人跳,是怕有人被推下去还说是“自愿的”。那些喊着“放开安乐死”的人,大多没体会过“没钱治病”的绝望,不知道对普通人来说,这道“禁令”其实是道“保护符”。 真正的文明,从来不是给人“结束生命的权利”,而是给人“好好活着的底气”。什么时候咱们能让每个重病患者都不用为钱发愁,不用在生存和金钱之间撕心裂肺,不用怕因为没资源而“被动选择死亡”,再谈安乐死的对错也不迟。毕竟,能好好活着,谁愿意选“解脱”啊。 参考信息: 北京法院网——2007-09-24 备受争议的安乐死制度

0 阅读:53
洞察观史

洞察观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