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年间,权倾朝野的两江总督,最怕的不是皇帝,不是政敌。他最怕的,是自己死后,家产被亲戚、下属、甚至仆人,一口一口,吃干抹净。因为他唯一的儿子,才7岁。这事儿放谁身上都得一身冷汗。 道光年间,清王朝内外交困,财政吃紧,吏治败坏。陶澍作为两江总督,掌管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军政财税,位高权重,却以实干闻名。他出身湖南安化小淹镇一户农家,乾隆四十四年出生,家境清贫,早年随父到长沙岳麓书院求学。那里的经世致用学风影响了他一生,强调学问须服务民生。嘉庆七年,他24岁中进士,入翰林院庶吉士,起初在京师处理史籍编修,很快显露才干。道光元年,四川总督蒋攸铦上书荐其为山西按察使,他上任后清查积案,严惩贪墨,短短数月就扭转当地吏风。次年调福建,又转安徽布政使,专治钱粮亏空问题。那时安徽积欠巨额税银,他逐县核查账册,裁撤冗员,补齐短缺两百余万两,赢得朝廷嘉奖。 升迁至江苏巡抚后,陶澍面对江南水网密布的复杂地形,着力治理漕运。江南是全国粮仓,漕粮北运关乎国本,道光五年,他调查海路,定下运价,鼓励商船参与,半年内运粮五百余万石,比旧法快两倍。这项举措缓解了北京米价上涨,稳定了朝局。道光十年,他52岁时擢升两江总督,兼管两淮盐政。这职位历来肥缺,盐税占国库三成,但他上任伊始就拒绝衙门送来的两万两赏银,坚持裁革陋规。两淮盐业弊端重重,纲盐制下大商垄断,层层加价,百姓买不起盐。他深入盐场走访,制定票盐法,废除旧制,任何人凭票纳税即可贩运。改革推行半年,销盐二十三万引,盐价降三成,国库多收四千四百万两。这不只补了财政窟窿,还打破盐商把持,惠及小贩民生。陶澍的盐政变革影响深远,后世曾国藩李鸿章等督抚多沿用此法,直至晚清。 水利工程是陶澍另一大功绩。江南水患频仍,道光十三年长江决口,他亲督吴淞江疏浚,筑堤数百里,泄太湖诸水,避免了更大灾祸。次年稻谷大丰收,百姓称颂。他还设义仓备荒,号召富户捐米,亲捐俸银一千两,救济流民数万。吏治上,他用人唯贤,网罗王凤生姚莹黄冕等幕僚,分管河漕盐务,各尽其长。陶澍不尚空谈,座右铭是办一事须了一事,起居如寒素,四十年官场从不收贿。淮商感其清德,死后敛银四万两赠遗孀,他夫人黄氏一概退回,维护家风。 陶澍膝下八子七夭,早年丧子让他痛心,五十多岁才得独苗陶桄。道光十九年春,他积劳成疾,卧床不起。江南三省家产虽丰,田亩数百银两数十万,但亲戚下属环伺,幼子难保。他不愿托权臣,恐监守自盗,转而忆及湖南故人左宗棠。这位落魄举人,道光十七年途经醴陵时,两人初识。左宗棠为馆舍题联,文笔遒劲,陶澍邀见,一谈古今兵水利,视之为奇才。次年左宗棠会试落第,绕道南京,两人再晤,陶澍指总督位预言其未来,并许女孝瑜配陶桄,结秦晋之好。病中,他口述遗书,详列家产清单,命人快马送湖南。左宗棠得信赶来,跪地应诺,接下抚孤重任。六月初二,陶澍61岁逝世,道光帝赐祭文,谥文毅,入祀贤良祠。身后事全赖左宗棠操持,这份托付源于对人品的极高信任。 左宗棠履约八年,携陶桄母子回安化小淹,亲教课业,修葺田产。陶府藏书丰富,他饱读宪章掌故,甚至从中习得沙漠寻水之法,后助其西征新疆。他清点银库,逐一核账,不动分毫。亲戚试探分产,他婉拒;旧仆贪墨,他杖责遣散。八年操劳,陶家业井井有条。道光二十七年,陶桄16岁娶左孝瑜,左宗棠交还文书,连利息算清。陶桄后入仕途,家族安稳。左宗棠则以此恩为动力,助剿太平军,督办洋务,咸丰十年入曾国藩幕,创办楚军。光绪七年,他70岁任两江总督,忆及旧事,感慨陶澍知遇之恩。光绪十一年病逝西安,73岁,遗命葬湘阴,身后收复新疆,封一等恪靖侯。 陶澍的识人眼光,铸就晚清人才链条。他荐林则徐禁烟,联胡林翼平乱,影响魏源海国图志。这些门生故吏,支撑王朝中兴。相比军事赫赫的曾左胡,陶澍更重经济民生,他的票盐水利,垂利百年。清史稿评其见义勇为,用人尽长,左胡皆识之未遇而联姻,后成名臣。这不只个人操守,更是时代格局:乱世中,托付人心胜过金银。湖南安化小淹至今存印心石屋,匾额御笔,诉说从山沟到封疆的奋斗。陶澍一生无子嗣繁盛,却以家事换来国士回报,足见长远眼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