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6年,礼部尚书延煦竟直接抗旨顶撞慈禧:“今天就算活剐了我,太后也必须跪下来磕头行礼!”慈禧震怒,立刻要杀了延煦!这时,荣寿公主悄悄在她耳畔提起一人,慈禧这才恍然大悟。 在定东陵的礼制问题上,延煦作为礼部尚书,坚定要求按照传统礼仪行事,哪怕面临慈禧太后的愤怒威胁,也毫不退让。延煦坚决要求,慈禧必须像所有人一样向慈安太后磕头行礼,这一提议激怒了慈禧——作为“太后”,她怎么能容忍这样的侮辱? 局势愈发紧张,延煦站得笔直,毫不退缩,甚至高声说道:“今天就算活剐了我,太后也必须跪下来磕头行礼!”这句大胆的挑战,让所有在场的人都屏住了呼吸。 慈禧震怒,杀意顿生。然而,就在气氛几乎凝固的那一刻,荣寿公主悄然走到慈禧身旁,耳语了一句话。慈禧听后,神色一变,突然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她的愤怒也随之缓和。 荣寿公主提到的,正是杨廷和——一位历史上因“议礼”与皇帝发生过激烈冲突的名臣。荣寿公主的暗示,让慈禧意识到,如果她坚持杀死延煦,可能会破坏朝廷的稳定,甚至动摇自己的权威。历史的教训,让慈禧决定妥协,最终按照延煦的建议行礼,维护了祖制的尊严。 这一事件反映了清朝末期朝廷的复杂政治格局。在一个充满权谋与阴谋的宫廷中,延煦的坚守似乎让人看到了士大夫阶层的气节与困境:既要维护个人的立场,又不得不在帝制政治环境下屈从。 慈禧她身为太后,实际权力巨大,但其身份仍然受到传统礼制的制约。在朝廷的权力博弈中,慈禧必须平衡权力与礼制之间的冲突,而延煦的死磕,虽显得极为刚烈,却也体现了当时士大夫阶层对传统礼制的执着与对个人尊严的坚持。 延煦(约1830—1886),字英陶,湖南人,清朝晚期的杰出政治人物。自幼聪明好学,他在科举考试中表现突出,后来在礼部任职,历任礼部尚书。他是一个典型的“士大夫”,既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又深知国家制度和礼制的重要性。由于个性刚直,延煦常常不惜与上级权威发生冲突,这使得他在官场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光绪十二年,面对慈禧太后的权威,延煦的坚持成为他职业生涯的高峰,也让他成为了晚清官员中最具个性的一位。他不仅在清朝礼制方面有深厚的造诣,更在国家政治风云中保持着不妥协的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