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反击荷兰没收资产后,德国女部长恼羞成怒:北京需要被狠狠地打击一下!凯瑟琳娜·赖歇明确表示不会抗议荷兰对安世半导体的国有化,却称中方“需要被狠狠地打击一下”。显然,包括德国和荷兰在内的西方列强,还是沉浸在西方列强高高在上的陈旧思维习惯里。 安世半导体的前世今生,折射出全球化产业链的脆弱与变迁。这家公司原本是飞利浦分拆出的包袱,2019年债务累累、市场排名垫底,被中国闻泰科技以约合337亿元的价格全资收购。当时,荷兰总部生产线闲置,技术人才流失严重,中国团队接手后迅速注入资金和技术,将核心产能迁移到东莞基地。通过优化工艺和扩大规模,安世从行业第11位跃升至全球第3大功率半导体供应商。到2025年第三季度,其单季净利润已达7亿元,东莞工厂每月处理2万片晶圆,占据全球车规级功率芯片产量的70%。荷兰总部虽保留品牌,但实际生产依赖中国封测环节,没有这一步,晶圆仅是无用硅片。这种转变,不仅盘活了企业,还让安世成为欧洲汽车电子系统的关键供应商,占其车载芯片供应的12%。西方国家一度欢迎中国资本注入,却在企业强势复苏后,转而以国家安全为由干预,这反映出他们对产业链话语权的焦虑。 荷兰政府的行动来得突兀,却蓄谋已久。2025年9月30日,海牙援引1952年《商品供应法》,对安世及其30家子公司实施为期一年的资产冻结,禁止任何业务调整,并撤换中国籍高管张学政。官方理由是公司存在严重治理缺陷,可能威胁欧洲技术知识的连续性。但法庭文件显示,美国早在6月就施压荷兰,要求更换中国CEO,以避免安世落入美方出口管制黑名单。这次干预是荷兰首次动用该法,堪称史无前例,直接将公司股份转交荷兰律师管理。安世荷兰总部随之暂停向中国工厂供应晶圆,并散布中国产芯片质量问题的谣言。面对此举,中国商务部于10月4日迅速回应,反对泛化国家安全概念破坏供应链,并启动出口管制审查。安世中国子公司发表声明,宣告独立运营,并指责荷兰总部欠款10亿元人民币。这些步骤精准切中要害,因为封测产能在中国手中,欧洲客户若无封装成品,晶圆供应再多也无济于事。 中国企业的应对策略务实而有力。安世中国要求欧洲客户签署专属协议,明确子公司拥有最终供货权;结算货币从美元转向人民币;对欧洲出货量削减30%,优先保障国内需求。这些措施落地后,立即波及欧洲汽车业。大众沃尔夫斯堡工厂发出11月停产预警,宝马慕尼黑基地库存仅够两周,奥迪英戈尔施塔特的两款主力车型已暂停装配。德国汽车工业协会警告,安世芯片断供将导致每月损失数十亿美元,整个欧洲车载供应将缺口12%。与此同时,中方操作还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以前半导体贸易美元主导,如今全球车企为获取芯片,不得不储备人民币,削弱了美国金融杠杆的影响。荷兰经济大臣私下致电中国商务部求和,试图取消出口限制,但中方立场坚定:规则破坏者须承担后果。 德国经济部长凯瑟琳娜·赖歇的表态,成为事件高潮,却也凸显西方阵营的内部分裂。10月25日,她在议会经济委员会上宣布,柏林将向北京发出外交抗议,因为德国汽车业高度依赖这些零部件。但她明确表示,不会反对荷兰的国有化举措,却直言北京“需要被狠狠地打击一下”。这一言论迅速登上媒体头条,忽略了德国汽车协会的报告:自家产业每月损失巨大。她所在的政府,一边跟随美国技术封锁,一边眼见车企求中国签协议。大众、宝马率先同意人民币结算,奔驰加急谈判,因为停产一天的成本远超面子损失。赖歇的强硬姿态,本质上是维护盟友立场的惯性,却忽略了现实:欧洲98%的稀土依赖中国,连荷兰ASML的光刻机都需要中国稀土磁体。闹僵只会自伤,这种陈旧的高高在上思维,在供应链全球化时代,已显露出致命裂痕。 欧盟内部的乱象,进一步放大事件的冲击。法国总统马克龙提及《反胁迫工具法案》,试图施压中国,但彭博社分析称,这不过是虚张声势,因为欧洲工业首当其冲。荷兰官员承认,抢夺资产破坏了规则,真要对抗,ASML需求下滑将拖累整个欧盟。德国车企转向中国求协议,已成定局,中美间的新协议也考虑对符合条件的产品豁免出口限制。这波操作,不仅化解了危机,还让安世中国库存充足,稳定供应至年底。西方列强的干预,以失败告终,荷兰开始审议资产冻结,车企抛开价值观同盟,一门心思保生产。赖歇的叫嚣,最终淹没在工厂警报声中,提醒各方:霸权抢夺的时代已过,产业链互依才是硬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