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高速公路不用水泥,而用沥青?一位60岁的包工头表示,80%的人不知道,一吨水泥的价格是沥青的十分之一,选择用沥青铺路不是因为贵的好,而是因为这些。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 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中国高速公路刚起步的那些年,说白了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八九十年代全国第一批高速修起来时,大伙儿手里能用的材料不多,水泥混凝土最顺手,便宜、随处有、配套成熟,于是全国不少高速都铺上了白花花的一片,那时候大家对水泥路寄予厚望,觉得这种硬邦邦的材料扛造耐磨,几十年不出毛病都不奇怪。 现实比人想象的更诚实,改革开放后发展速度像是突然踩了油门,公路刚铺好没几年,重型货车就像下饺子一样冒出来,一辆比一辆重,动不动就是超载,水泥路是硬,但再硬也扛不住几年几百万次高强度碾压,夏天一暴晒,板块往两边胀得吱嘎作响;冬天冷一冷,缝隙又被冻得张开,雨水进去了,一冻一融,整块水泥板就被“折磨”得裂口遍布,司机开过去时车轮“砰砰”直响,那感觉像压在筛子上开车,还不如土路舒服。 更麻烦的是,水泥一旦坏了,基本没法打补丁,坏在哪儿,整块得砸掉重做,之后还不能急着用,至少得等上七八天养护期,上世纪的高速车流还不算太大,这么修还能凑合,可等进入九十年代末、两千年以后,车流量节节攀升,动辄每天几万辆,高速一封路,货车司机排着队喝西北风,物流公司看着成本直往外冒,水泥路不但不够用,还成了拖后腿的那一个。 就在大家都快被水泥坑怕的时候,故事的转折点出现了,进入21世纪,国内炼油产业翻天覆地的发展,带来了沥青产量的大爆发,以前沥青贵、少、不稳定,现在价格没便宜多少,但供应稳定多了,工程师们很快发现,这东西不光来源解决了,性格脾气还挺好,于是一场全国范围的“白改黑”行动轰轰烈烈展开,旧的水泥路被铣成碎片,重新铺上柔性的黑色路面。 沥青为什么能上位?它最大的本事就是一个“软”字,别看它软,力量分散得可比水泥强多了。重车压上来,它微微一沉,弹性一回,冲击力像被卸掉大半,水泥板一个劲儿硬撑,结果就是哪儿受力大哪儿碎,沥青则是你越压它越懂事,司机们最先感受到的,就是那种从颠得想掉牙,到后来平稳得像坐沙发的差别,雨天刹车距离更短,胎噪小得一耳朵就能听出来。夜深人静跑一段沥青路,比水泥路安静十几分贝,甚至能让沿线村子睡得更踏实。 最让建设者爱上沥青的,是它的施工效率。铺路机上去一推,压路机后面跟着一滚,一两个小时凉透了就能通车,一晚上修个几公里,第二天司机可能压根儿不知道昨晚这里还施工着,要是换成水泥,光养护就得个把星期,高速网络建设的速度肯定会被拖住,偏偏那时候中国正在加速铺设全国交通大网,沥青的高效率简直像是专为这个时代准备的。 有人还是忍不住算材料账,说沥青贵、水泥便宜,怎么全国高速最后95%都黑乎乎的了?但工程上最忌只看眼前,水泥路坏一补就是大工程,封路时间长到能影响整条物流链;沥青却是随修随走,刨一块补一块,几个小时往往就能恢复通行,别小看这几小时,如果放在跨省货运上,损失可不比材料费少,算到全寿命周期,沥青往往反而比水泥更省钱,更妙的是老沥青还能重新加热再生利用,一个地方铣掉的旧料,说不定下周就在附近另一条路上变成新的一层。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水泥从此退出江湖,收费站、匝道口、服务区这些地方,车子频繁起步刹车,这种高剪切力环境下,水泥的硬脾气反而是优势,能稳稳顶住不变形,所以你现在上高速,一般在入口出口看到的是亮白的水泥,而主线长长的路面几乎都是柔性的黑色。 三十年来中国的高速路网从无到有,再到如今的全国通达,材料的变化看似是技术问题,其实背后是经济账,是施工组织能力,是产业发展程度,更是一个国家在飞速前进中不断修正路线的智慧,从最初的“用得起”“够硬”,到后来追求舒适、安全、效率、总成本,中国最终选择沥青,不是因为它贵,而是因为它更适合中国高速公路的节奏与未来。 如今,当导航提醒你“前方进入高速”,你脚下那一片黑亮的路面,其实记录了中国三十年摸索出的答案,每一道纹理背后,都藏着几代工程师的经验、产业链的成长,和这个国家不断向前的脚步。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