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总统米莱上当受骗了,美国答应贷款200亿美元给阿根廷不算数了   米莱怎么

顾议史实 2025-11-26 17:15:34

阿根廷总统米莱上当受骗了,美国答应贷款200亿美元给阿根廷不算数了   米莱怎么也不会想到,刚刚转身“全面亲美”,美国就给了他当头一棒。   曾承诺一笔“救命钱”的美国,突然变卦,200亿美元的援助没了下文,只甩来一个缩水版的“短期回购协议”。   去年底,米莱上任后迅速抛出“自由主义组合拳”:削减开支、压缩福利、大幅去监管,主张“市场万能”,并将“反社保、反国家干预”写进了政策手册。   外交上,他选择疏远中国、靠拢美国,美国则表现得“热情似火”,不仅特朗普政府对其上台表示欢迎,还通过华尔街三大银行大张旗鼓地放出消息:准备给阿根廷提供高达200亿美元的贷款支持。   这一计划最初由摩根大通、高盛和花旗银行牵头,目的是“帮助阿根廷稳定汇率、增强储备、恢复市场信心”,消息一出,阿根廷市场一度出现短暂反弹,比索兑美元汇率止跌。   但不到半年,剧情就急转直下,美国财政部和这三家银行之间围绕“贷款抵押”和“担保机制”始终未能达成一致。   美国财政部担心阿根廷“违约风险过高”,不愿为该贷款提供担保,而银行方面则要求阿根廷拿出可以实际操作的抵押品,问题是,阿根廷手里连美元储备都快见底了,哪来的抵押?   最终,这笔原定为“救市”的200亿大单被悄悄搁置,替代方案是一份50亿美元的短期回购协议,本质上就是阿根廷用其持有的部分美元资产进行短期质押融资,周期短、额度小,更多是象征意义。   而此时距离阿根廷偿还40亿美元外债的截止日只剩不到两个月。   米莱政府之所以愿意“all in”美国,是因为他深信西方自由市场能够拯救阿根廷的经济,甚至愿意为此切断与中国的多个合作项目。   上任后,阿根廷宣布退出金砖国家扩容计划,叫停与中国的货币互换协议,冻结中资参与的基建项目。   但美国并没有像米莱想象中那样“用真金白银换忠诚”,美方不仅没有兑现承诺,反而在阿根廷最困难的时候选择“风险控制”。   这让米莱政府一下陷入被动,经济失血、外交孤立,原本期望获得的“国际信任”反而变成了“信誉危机”。   更现实的是,米莱政府的“亲美赌注”并未换来任何实质性国际投资,美国资本对阿根廷的态度始终是“观望”居多。   没有稳定的担保机制,没有明确的回报路径,美国企业不愿轻易涉足这个债台高筑、通胀失控的市场。   阿根廷的债务问题,现在已不仅是“缺钱”这么简单,而是结构性失衡:货币政策失控、财政赤字高企、社会抗议频发,在这种情况下,任何短期注资都只能是杯水车薪。   美国这次“先许愿,后变卦”的操作,不仅让阿根廷陷入困境,也让外界重新审视所谓的“美式援助模式”,援助背后到底图的是什么?   南美洲是全球锂资源最集中的地区,阿根廷、玻利维亚、智利共同构成了“锂三角”,占全球已探明锂储量超过65%,而锂,正是当今电动车、电池、新能源产业的核心原材料。   美国近年来频频通过投资、贷款、基建合作等方式,试图在该地区建立资源控制链。对阿根廷的援助,看似是出于“盟友责任”,实则是希望在锂资源开发中获得优先权。   但这种“只给承诺,不给实质”的策略已经引发南方国家的不满,多家拉美智库指出,美国的援助政策缺乏透明度、程序不规范、常规监管形同虚设。   相比之下,中国对拉美的投资则更加明确、项目可见、资金到账速度也更快。   举个例子,中国通过“一带一路”机制在阿根廷投资了多个水电、铁路和能源基础设施项目,合作模式是“资金+技术+市场”,而不是“贷款换资源”的单一逻辑。   这使得不少拉美国家在遭遇美国“战略模糊”时,更倾向于继续保持对华合作的多边路线。   阿根廷的这次“教训”也在拉美其他国家间引发反思:是否还值得为了一纸美国承诺,放弃多边合作空间?   但无论如何,阿根廷眼下最紧迫的,还是要稳住外汇储备和债务偿还能力,随着他们的外债压力越来越大,如果无法获得新的融资通道,阿根廷极有可能再次陷入违约。   这意味着,阿根廷必须重建多边金融合作机制,不能再单靠某一个国家“施舍”援助,米莱也需要从“意识形态式外交”中冷静下来,用现实主义的眼光重新布局经济战略。   尤其要重拾与中国的合作渠道,中国是阿根廷农产品最大出口市场,同时也是其基础设施投资的重要外资来源。放弃这样一个合作伙伴,显然对阿根廷是不智的。   美式援助,从来都不是无条件的慈善,而是有条件的博弈,承诺可以随时收回,关系可以随时冷却。   谁掌握主动权,谁就能做自己的主人,阿根廷这回走了弯路,希望其它国家看清方向,别在同一个坑里再摔一次。    信息来源:不作数了,美国银行搁置对阿根廷200亿美元的救助计划——观察者网

0 阅读:48
顾议史实

顾议史实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