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与拜登最大的不是:拜登是一个顽固的反华政客,而且言行不一,嘴上说一套,背后

顾议史实 2025-11-26 16:17:00

特朗普与拜登最大的不是:拜登是一个顽固的反华政客,而且言行不一,嘴上说一套,背后另一套。特朗普虽然也反华,但他毕竟是一个商人,讲究利益优先,贸易战科技战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妥协。特朗普还喜欢别人给他戴高帽子。因此,从维护中美和平、合作关系来讲,特朗普执政对中国有利,远超拜登(对中国来说)。   特朗普是个生意人,这点他从来没掩饰过,对中国不客气,是因为他想讨价还价。   他发动贸易战、科技战,动静搞得不小,但说到底,核心就是一句话: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谈。   他要的是筹码,是交易,是让美国“赢”,这套逻辑,也符合他“美国优先”的商业思维。   拜登不一样,他更像是冷战思维的延续,嘴上说要对话、要合作,但实际操作却是另一套:深化印太联盟、推动技术脱钩、炒作“人权议题”……   一手拉盟友对抗,一手继续维持表面上的接触,相比之下,拜登的操作更老练,也更难对付,他不打明牌,而是步步设局。   这种“言行不一”的风格,其实是拜登整个执政逻辑的缩影:制度化、程序化,但也更具隐蔽性,他会让所有动作都看上去合情合理,但结果却是逐步筑起对华的“系统性围堵”。   特朗普执政时,整个华盛顿都像炸了锅,他不按牌理出牌,动不动就推特治国,退出气候协议、掀翻贸易系统、怒怼北约盟友。   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总统”,更像是“CEO进了政府”,他打破的是规则,但建立的是他自己的游戏方式。   拜登则走的是另一条道,他上任后忙着“修复”:多边合作、重返联盟、恢复外交礼仪……但这条“回归建制”的路,并没有让美国更稳定。   反而在内部留下更多分裂,在对华问题上,他的“软中带硬”更让人摸不清底线,表面上不冲突,实质上却在不断筑墙。   这两种风格,其实都在重塑美国政治,特朗普冲击了体制,拜登则用体制包装他的战略意图,说到底,不管是“破坏者”还是“修复者”,他们都在重新定义美国的对外手段,只不过一个用锤子,一个用手术刀。   特朗普的强硬,是直接标价的,他要什么,说得清楚:制造业回流、贸易逆差缩小、技术优势保住。   对中国,他的思路就是“谈判桌上见真章”,即便是打了贸易战,他也愿意坐下来签个“第一阶段协议”,目的就是交易。   拜登的“强硬”,则是系统性的,他不单是关税、技术,还包括意识形态、价值观、联盟关系,甚至是全球规则的塑造。   他不急着要结果,而是设定一个长期目标,通过制度、规则、舆论一点一点地“重构”对华竞争格局。   这就像两个做生意的人,一个是讨价还价的买卖人,一个是悄悄改合同条款的律师,特朗普打明牌,拜登玩暗棋,谁更危险?这就得看你站在哪个角度看问题了。   特朗普在台上的时候,常被批评“毁规则”,但他其实从来不信规则,他信的是利益,能给美国带来好处的就是好政策。   拜登强调制度、重视同盟,看似更稳定,但他也更善于用“价值观”包装利益,把对手塑造成“道德问题”,从而争取更多名义上的支持。   这种做法的危险在于,它容易让冲突升级为无法回头的对抗,因为你把问题变成了“对错”之争,而不是“得失”之争。   从中国的视角看,与一个讲利益的对手打交道,反而更容易找到平衡点,因为生意归生意,谈得拢就能落地。   而一个“讲理念”的对手,则可能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布下长线,等你反应过来,局已经设好了。   美国的政治游戏,正在从“表演型冲突”向“结构型竞争”过渡,表面上拜登比特朗普更温和,实则他构建的是更深层、更扎根制度的对抗体系,而这,才是最深远的变化。   选谁并不能改变美国对中国的整体战略方向,但看清谁在做什么、怎么做,关系到我们如何应对。   中美博弈还在继续,但从拜登到特朗普,我们至少应该学会一件事:不是谁喊得响就最难对付,而是那些笑着下套、稳着出招的,才是真正的对手。

0 阅读:1

猜你喜欢

顾议史实

顾议史实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