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美国摊牌了,我们也没必要装糊涂!米利承认了:只要中国想过好日子,想搞高科技,就是美国的敌人。这说明什么?说明“韬光养晦”的时代彻底结束了。面对一个为了保住钱包就要杀人的强盗,任何解释都是多余的,唯有把手中的家伙事儿磨得更亮! 上世纪80年代,日本半导体全球份额超50%,汽车占据美国大量市场份额,美国通过“广场协议”实施针对性打击,导致日元短期内升值一倍,1986年有698家日本制造企业因此破产。 日本当时选择全面妥协,自愿将钢铁出口占比限制在5.8%,汽车年出口量控制在168万辆以内,首相甚至呼吁国民“每人购买100美元外国商品”。 但妥协未能换得稳定,美国在1989年通过“超级301条款”进一步施压,逼迫日本开放计算机、卫星市场。最终日本经济进入“失去的三十年”,目前半导体全球份额仅约10%。 日本陷入困境有两个关键原因:一是安保与政治完全依赖美国,缺乏反抗能力;二是产业链不完善,关键设备与市场被美国掌控。 这为我们提供了明确警示:美国打压的并非特定“对手”,而是可能威胁其霸权的力量,试图通过让步换取发展空间,显然不切实际。 米利“搞高科技就是敌人”的表态并非虚言。2025年11月曝光的美国20条对华芯片封锁措施,形成“链式绞杀”态势:全面禁售EUV光刻机,收紧成熟制程DUV设备出口,甚至限制ASML为在华光刻机提供售后维修,可能导致设备停摆后无法正常使用。 针对AI领域的定向打击同样严厉:禁止出口高端GPU、高性能存储芯片,限制外企在华投资建厂,试图切断中国AI大模型的训练基础。美国技术机构公开表示,将针对中国5nm以下工艺短板重点压制,这种打压手段比当年针对日本更彻底,不给喘息空间。 中国与日本的应对能力存在本质差异,面对封锁,中微半导体的5nm刻蚀机已进入台积电供应链,台积电南京工厂已下达10台采购订单;北方华创的清洗、沉积设备实现量产,12英寸硅片产能年增长30%。 2025年上半年,国产7nm芯片量产率达65%,打破了美国“三年断供就崩溃”的预判,实现“越封越能打”的局面。 有人认为“强化军事会引发对抗”,历史却反复证明,军力薄弱就容易遭遇外部施压。 2025年美国国防预算8950亿美元,是中国2458亿美元的3.6倍,但两者存在明显差异:美国需维持全球374个军事基地,兵力分散;中国军费集中用于本土及周边防御,使用效率更高。 集中投入的效果显著:福建舰形成战斗力后,东部战区在台海的常态化警巡实现“海空立体覆盖”;东风-26导弹部署密度提升,对第二岛链内目标的打击精度缩小至10米级。2025年环台军演中,航母编队与火箭军的协同演练,对美军“航行自由”行动形成有效回应。 对比当年苏联的经历便可知晓:苏联与美国展开全球军备竞赛,消耗大量国力;中国推行“精准防御”策略,将资源集中于“防御与反制”关键领域,如反舰导弹、区域防空系统等,这种“非对称优势”比单纯增加军费更具效费比。 仅靠自身应对不足以打破封锁,还需破解美国的孤立企图。2025年金砖国家扩容至15国,新增埃及、埃塞俄比亚等非洲国家,核心进展是建立“本币结算直通车”,成员国贸易本币结算比例从2024年的32%提升至58%,直接冲击美元霸权这一美国核心利益。 这一合作机制并非反美联盟,而是基于利益的生存合作平台。例如巴西出口中国的大豆,不再经过美元中间结算,直接采用雷亚尔与人民币兑换,规避美元汇率波动风险; 中国出口俄罗斯的汽车零部件,通过人民币结算使回款周期从3个月缩短至15天,务实合作模式比美国的“阵营对抗”更具吸引力。 米利的表态让各方认清现实:“韬光养晦”的前提是对手遵循规则,面对“自身优先、压制对手”的霸权逻辑,单纯的解释并无意义。中国的应对并非寻求对抗,而是坚守三条底线:科技自主、领土完整、发展权利。 后续关键看点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半导体领域,2026年国产5nm芯片若能量产,美国20条封锁措施将失效,全球产业链可能重构;二是军事威慑的“精准化”,通过台海常态化军演遏制“台独”倾向,以反舰导弹部署限制美军在南海行动,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策略更为高明。 美国盟友体系呈现分化趋势:欧洲宝马、奔驰等企业公开反对美国芯片禁令,因其最大电动车市场位于中国;韩国三星悄悄扩大西安工厂产能,以保住中国存储芯片市场份额。 这些企业的选择表明,商业利益是跨国企业的核心考量,美国霸权逻辑的影响力正在减弱。 米利的狂言反而帮我们统一了思想:好日子不是求来的,是靠自己挣来的。把芯片搞上去,把装备搞强,把朋友交多,美国再想当“强盗”,也得看看我们手里的“家伙事儿”答应不答应。这不是霸权,是一个大国该有的底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