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11月24日发文写道:有论者认为中国此次的反应过度,但今天的中国已不是甲午战争时期的中国,而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人工智能、军事和空间探索的科技发展等等成就,都可与美国平起平坐。 高市逞一时之勇,说了美国也不敢说的话,也许正中中国的下怀,恰好提供中国一个发威的机会。中国舞剑,志在其他想干预内政,经常对它指手划脚的外国势力。日本此次被当作负面例子,狠狠教训一下。 台湾问题从来不是什么“地区争端”,而是中国刻在历史和法理里的内政,高市早苗偏要逆势而为,公然暗示日本可武力介入台海,这不仅是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更是对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公然背弃,相当于给复活的日本军国主义递上了一把明火。 如果中方此时只停留在口头抗议,那无异于告诉全世界“台湾问题可以随意插手”,后续只会有更多国家跟风效仿,到时候台海局势只会更加混乱,所以这场雷霆反制从一开始就不是选择题,而是必须走的战略一步。 中方的反制组合拳刚一落地,日本经济就感受到了实打实的疼痛,从11月中旬开始,中国各大航司陆续接到近50万张飞往日本的机票退订申请,占赴日机票总预定量的32%,四川航空直接取消了2026年初成都往返札幌的航线,春秋航空多班涉日航班也应声停飞。 要知道中国游客一直是日本旅游业的“摇钱树”,2024年中国游客在日消费就占日本入境游总消费的21.3%,这次退订潮直接让日本面临约2.2万亿日元的经济损失,平均到每个日本人头上要多承担1.8万日元。 除了旅游业,中方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的举措,让本就承压的日本渔业雪上加霜,2024年日本对华农林水产品出口已下降29%,加上物流、加工等相关产业,一年损失超1100亿日元。 更别提半导体、家电等依赖中国市场的制造业,订单下滑叠加日经指数相关板块跌幅超10%,万亿日元级别的损失已经在路上,而穆迪分析预测,这波冲击可能让日本GDP增速再降0.2个百分点,对于本就举步维艰的日本经济来说,简直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高市早苗大概没料到,她的“逞一时之勇”不仅让日本经济失血,还在国内引发了轩然大波。 11月21日晚,近1700名日本民众聚集在首相官邸前抗议,高喊“停止煽动战争”,冲绳居民更是忧心忡忡,担心自己的家园再次沦为“冲突前线”,毕竟这里承载了日本70%以上的美军设施,真出事最先遭殃的就是他们。 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直接引用《论语》劝她“过则勿惮改”,前外务审议官田中均也直言这言论“在外交上有百害而无一利”,就连日本中国友好协会都公开声明,称这是“将日本拖入战争的危险发言”。 更讽刺的是,高市为了支撑自己的挑衅言论,还想修改日本“无核三原则”、提前实现防卫费占GDP2%的目标,结果遭到原子弹氢弹受害者团体、多个地方市长甚至前首相的集体反对,民众在她社交媒体下留言“要打仗你自己先上”,这场政治闹剧已然变成了她的个人信任危机。 之所以中方敢如此果断出手,底气完全来自实打实的综合国力,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5.2%,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上涨9.6%,集成电路制造更是增长22.4%,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产量节节攀升,早已不是甲午战争时期任人欺凌的模样。 军事上,中国海军舰艇规模已达395艘,逼近美国水平,歼-20系列产量超400架,形成双五代机体系,东风系列导弹更是构建起稳固的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让任何试图介入台海的外部势力都得掂量掂量后果。 美国智库CSIS的推演早就显示,美军若贸然介入台海,可能数周内损失多艘主力舰艇,人员伤亡数千人,这也是为什么美国都不敢公然喊出“台湾有事即美国有事”,高市早苗却敢抢着当出头鸟。 这波反制的深层意义,远不止教训日本这么简单。 中方就是要通过日本这个“负面教材”,给所有觊觎台湾问题的外部势力立一个清晰的样本:任何充当“以台制华”马前卒的国家,都要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 之前立陶宛允许台湾设代表处,结果对华贸易额大幅下滑,相关企业叫苦不迭,现在日本重蹈覆辙,更能让那些蠢蠢欲动的国家看清现实。 对于美国来说,这更是一次明确的警告,台湾问题不是可交易的筹码,“战略模糊”的空间正在被不断压缩,中国在核心利益面前没有任何妥协余地。 而这场风波也让更多人看清,统一是历史大势,任何外部势力的干涉都无法阻挡,反而会成为统一进程的催化剂,让两岸同胞更加坚定地站在一起。 现在的局面很清楚,高市早苗一句不负责任的言论,让日本经济受损、外交孤立、国内民怨沸腾,而中国则通过一次精准有力的反制,彰显了大国决心,划清了红线边界。 这不是什么“反应过度”,而是新时代大国维护核心利益的必然选择,是给动荡的国际秩序注入的一剂“稳定针”。 未来谁还敢在台湾问题上指手划脚,就得先看看日本如今的下场,毕竟在绝对实力和坚定决心面前,任何挑衅都只是自讨苦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