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给毛主席当了26年警卫员,后又保卫华国锋邓小平,如今依然在世,你知道吗? 陈长江珍藏的 “中央警卫团一连” 臂章上,还留着 1951 年的磨损痕迹。 这枚臂章背后,是他从战场侦察员到领袖卫士的忠诚事业。 针脚里的线头,藏着他六十多年来的每一份贡献。 晚年整理旧物时,他总把这枚臂章放在掌心摩挲。 “1951 年戴上它,就没想过摘下这份责任。” 他常对儿孙说。 没人知道,在戴这枚臂章之前,他已在战场上立过功。 1946 年,十五岁的他刚参军,就成了特务连的侦察员。 苏中战役打响时,他的任务是摸清敌人据点布防。 夜里划着小船在河面上漂,水凉得钻心也不敢停。 摸到据点附近,就装成要饭的蹲在墙角,把敌情记在纸片上。 好几次差点被敌人发现,都靠机智躲了过去。 这份侦察工作,为部队进攻提供了关键情报,减少了伤亡。 姜堰攻坚战中,前两次进攻因敌情不明受挫。 他主动请命,再次潜入敌占区,摸清火力点位置。 第三次总攻时,他带着战友往火力点冲,亲手炸掉两个碉堡。 阵地拿下后,他的胳膊被弹片划伤,却笑着说 “值了”。 这场仗,他因作战勇敢,被记了三等功,成了连队的榜样。 战争结束后,他没闲着,又投入到生产建设中。 带着战士们修长江大堤,他总是第一个跳下水。 两百多亩荒田,在他的带领下种满庄稼,收成喜人。 养猪场里,他研究饲料配比,猪崽存活率大幅提高。 1950 年,他因生产贡献突出,被评为军分区劳动模范。 这份从战场到田野的转变,他做得同样出色。 1951 年调往北京后,他的事业迎来新的起点。 在中央警卫团一连,他负责毛主席的保卫工作。 刚开始是站岗放哨,一站就是几个小时,腿麻了也不挪。 后来负责毛主席的日常出行保卫,他总能提前排查隐患。 1952 年毛主席在丰泽园散步,他提前清场,确保安全。 毛主席记住他的名字,这份信任,成了他工作的动力。 作为警卫员,他还有一项特殊任务 —— 基层调研。 毛主席没时间下基层,就派他回老家了解情况。 1954 年查合作社,他走村串户,把农民的想法记满本子。 1961 年看公共食堂,他和乡亲们一起吃饭,记录真实问题。 每次调研回来,他都如实汇报,从不隐瞒。 这些调研结果,为毛主席了解农村情况提供了重要参考。 1958 年陪毛主席游泳,他的任务是保障安全。 在福建,江水冰得刺骨,三个试水战士倒下了。 他却始终守在毛主席身边,紧跟游泳路线。 毛主席游完说 “水里舒服”,他却悄悄搓着冻僵的手。 北戴河游泳时,他提前勘察海域,排除危险。 毛主席让摄影师把警卫员一起拍进照片,这份认可让他难忘。 李银桥离开后,他接任警卫队长,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1971 年毛主席南巡,全程由他负责保卫。 途经多个省市,他提前规划路线,排查安全隐患。 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却从不敢有丝毫松懈。 这次南巡任务完成得圆满,没出一点差错。 他用行动证明,自己能扛起这份重要的事业。 毛主席去世后,华国锋让他继续留下工作。 他负责整理毛主席的相关资料,认真细致,不出纰漏。 后来到地方工作,他仍保持着严谨的作风。 在单位里,他常给年轻人讲革命故事,传承优良传统。 退休后,他还参与党史编写,把自己的经历记录下来。 这份对事业的执着,一直延续到他晚年。 如今,这枚臂章被收藏在纪念馆里,旁边是他的事迹介绍。 游客们看着臂章,听着他的故事,无不感动。 他的事业经历,成了教育后人的生动教材。 儿孙们以他为榜样,在各自岗位上努力工作。 他常说:“不管做什么事业,只要尽心贡献,就没白活。” 这句话,是他一生事业的最好总结。 信息来源:《在毛主席身边的日子 ——新四军老战士、毛泽东警卫队长陈长江访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