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机场里,挤满了想要回中国的人。有人说:“再不回,就想想1937-12-

芷珊评评你好 2025-11-26 11:46:16

日本机场里,挤满了想要回中国的人。有人说:“再不回,就想想1937 - 12 - 13。”这话一下子就唤起了多少人的民族记忆! 1937 年 12 月 13 日,侵华日军攻占了当时的国民政府首都南京,接下来的六个多星期里,他们对中国同胞犯下了滔天罪行。根据历史记载,短短几十天里,30 万手无寸铁的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惨遭杀害,这个数字不是凭空捏造的,有日军自己的日记、外国目击者的记录,还有战后法庭的审判结论作为铁证。 当时的日军军官中岛今朝吾在日记里写,他们根本不实行俘虏政策,决定全部彻底消灭,仅佐佐木部队就处理了约 15000 人。另一位军官山田栴二也在日记里记录,接到了 “全部杀掉” 俘虏的命令。 那些日子里,南京城变成了人间地狱。外国传教士约翰・马吉亲眼看到,日本兵像猎杀兔子一样,在街上随意杀害平民,从城南到下关,整个城市到处都是尸体。金陵大学医院的美籍医生罗伯特・威尔逊记录,日军不仅屠杀,还肆意强奸妇女,无论老幼,甚至孕妇都不能幸免,占领南京的第一个月里,就发生了近两万起强奸案。 日军还到处抢劫,难民的粮食、医院的被服、外侨的财产都被洗劫一空,之后又放火烧城,南京三分之一的建筑都被烧毁,繁华的太平路、夫子庙一带全成了废墟。 这些暴行不是传说,是无数人用生命留下的真相。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指挥南京大屠杀的罪魁祸首进行了审判,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被判处绞刑,第六师团长谷寿夫被引渡到南京受审,1947 年被执行死刑。这些审判结果,进一步确认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让这段苦难被世界公认。 2014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把 12 月 13 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每年这一天,国家都会举行公祭活动,悼念死难同胞。 在南京,这一天会拉响防空警报,车辆停驶鸣笛,行人驻足默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里,幸存者和后代会来献花,“哭墙” 上刻着的遇难者名字,无声诉说着那段历史。南京市还制定了专门的法规,把默哀等仪式固化下来,还划定了 “精日” 行为的法律红线,用法治的力量守护历史记忆。 这种记忆是代代相传的。中老年人可能听家里的祖辈亲口讲过当年的惨状,有的家庭里就有亲人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那些伤痛的故事口口相传,从来没有被忘记。 年轻人虽然没有亲身经历,但在学校里,老师会详细讲解这段历史,课本里有文字、有图片,还有纪录片里的真实影像,让大家知道 1937 年的冬天,我们的同胞遭受了怎样的苦难。每年的国家公祭日,媒体会报道相关的纪念活动,网上会传播历史资料,这些都让这段记忆不断被强化,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淡化。 所以当有人在日本机场说出 “想想 1937-12-13”,立刻就能引起共鸣。不是说现在的日本还像当年一样,而是那段历史留下的创伤太深,让中国人心里始终有一份警惕。出门在外,遇到不确定的情况时,这种深埋的记忆会本能地冒出来,让人想起祖辈在异国侵略者面前的无助和苦难。 祖国是自己的根,回到祖国,就意味着安全,意味着有依靠,这种感觉,是历史记忆赋予每个中国人的本能反应。 我们铭记 1937 年 12 月 13 日,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记住苦难,珍惜现在的和平。现在的中国已经强大了,再也不是当年那个任人欺凌的国家,中国人在海外遇到困难时,祖国总能伸出援手。但历史不能忘,那段黑暗的日子告诉我们,国家弱小,人民就可能遭受苦难;只有国家强大,人民才能有尊严、有安全感。 日本机场里想要回中国的人们,心里想的可能不只是当下的情况,还有祖辈的遭遇。他们想回到祖国的怀抱,因为知道这里是最安全的地方,是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能接纳自己的家。 1937 年 12 月 13 日这个日期,就像一个警钟,时刻提醒着中国人,不能忘记过去的苦难,要珍惜现在的和平,更要记住,祖国永远是每个中国人最坚实的后盾。 这种民族记忆,不是刻意培养的,而是苦难历史留下的自然印记,是无数先辈用生命换来的警醒。它让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根,不会忘记曾经的伤痛,更不会忘记,只有祖国强大,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所以那句话能唤起那么多人的共鸣,因为它触碰的,是每个中国人心底最深处的民族记忆,是对苦难的铭记,更是对祖国的依恋。

0 阅读:0

猜你喜欢

芷珊评评你好

芷珊评评你好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