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式官宣:对日本重要核矿产资源进行限制!11月21日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

若南光明 2025-11-25 21:27:31

中国正式官宣:对日本重要核矿产资源进行限制!11月21日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中国代表阐述立场时,指日本长期制造、储存远超民用核能实际需求的钚材料,并说:“对这样的日本,必须严加管束”。 日本为何要囤积如此大量的钚材料?这背后藏着的,是其以“民用核能”为幌子,行军事扩张之实的深层战略。 作为二战战败国,日本本应恪守“无核三原则”,却成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成员国中唯一掌握核废料后处理技术的无核国家——这种特殊性,正使其一步步突破国际核不扩散体系的约束。 青森县六所村的核废料再处理工厂仍在运转,年处理210吨乏燃料可提取约2.1吨反应堆级钚;加上委托英法处理的钚,日本总储量已达44.2吨,理论上足以制造数千枚核弹头。 更令人警惕的是,这些钚材料中部分丰度超过93%,已达到武器级标准;而H-2火箭的运载能力、苍龙级潜艇的改造潜力,又为其构建了初步的武器投送体系——民用核能的外衣下,是清晰可见的军事野心。 2014年640公斤钚材料漏报事件,暴露出日本核管理的严重漏洞;高市早苗政府近期对“无核三原则”的模糊表态,以及防卫省白皮书删除相关表述的举动,则进一步坐实了其政策转向的危险信号。 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格罗西提出的七大支柱与五项原则,虽强调核安全,但若缺乏针对性核查机制,面对日本的技术积累与右倾倾向,不过是一纸空文;中国此次限制核矿产资源,正是对这一治理盲区的精准填补。 当一个无核国家掌握从铀矿开采到钚提纯的全产业链,同时具备武器投送能力,国际社会还能寄望其“自觉遵守”核义务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日本的“核模糊”战略,本质是对二战后国际秩序的隐性挑战——既想摆脱战败国身份束缚,又试图以核能力重塑地区安全格局,这种做法不仅加剧东北亚紧张,更动摇全球核不扩散体系根基。 中国的行动绝非偶然,而是对日本核野心的直接反制,更是对国际核安全的主动担当:通过限制敏感资源供应,切断其核武器化的物质基础,为维护全球核秩序树立了标杆。 未来,国际社会需建立更严密的核材料追踪系统,强化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查权限,尤其要防范日本以“技术合作”名义扩散敏感技术;唯有撕破民用核能的伪装,直面其军事化潜力,才能避免东亚重蹈核军备竞赛的覆辙。 在核阴影挥之不去的今天,中国以实际行动诠释了“防患于未然”的安全智慧——这不仅是对地区和平的守护,更是为全球核治理提供的中国方案:以规则为盾抵御风险,以透明为光驱散阴霾,方能为世界和平注入持久动力

0 阅读:0
若南光明

若南光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