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据多家媒体报道,日本方面突然表态了。 在南非的G20会场外,高市早苗被问到中日关系时据称回应,日本愿意在各个层面开展对话,同时说会“捍卫该捍卫的”。现场信息还显示,她截至发声时未与中方接触。 从她这段表态看,口头上把门敞开,动作上仍在观望。对话要落地,不是一句话能解决,得看具体安排和配套机制有没有跟上。 拿眼下最关键的海空安全说事更直观。中日早在2014年就谈海空联络机制,直到2023年直通电话才真正上线。这条线是管控东海风险的工具,用起来,才算把“对话”变成防止擦枪走火的手段。 把镜头拉到海上更清楚。东海方向,我方海警常态巡航早已形成节律;日方那霸基地的战机、海上巡逻机在周边空域活动也很频繁。双方都在场,对话的价值就在这里,减少误判,避免不必要的紧张。 再看通报与预告制度。演训提前发航行警告、无线电呼叫用统一格式、近距接触保持最低安全间隔,这些都是现成做法。如果东京真想推进对话,这些细节越清晰,现场越稳。 涉台表述是另一个敏感点。过去个别言论引发波动,事实证明,口头上的挑动会迅速传导到安全层面。对话要有效,先把话说在规矩里,避免再刺激新的摩擦点。 经贸层面也能说明问题。产业链联系紧密,电子、汽车零部件往来密集,一旦安全氛围紧张,企业决策会更保守,双边正常交流都会受影响。稳定环境,是对话能持续的前提。 回到这次表态本身,愿意谈是一块拼图,能否安排工作层接触、是否启用既有热线、能否对外公布一些可核验的步骤,才是关键。没有这几步,外界很难判断真伪。 过去几年已有对照。海空热线开通前,双方也说过不少善意话,但直到线路拨得通,风险才算往下压了一格。这说明路径很清楚:机制先行,行动跟上。 外界也在看G20期间是否会出现短暂会面,哪怕是团队层面的技术性沟通。若没有,也不意味着通道关闭,但接下来总要有时间表,给出下一步安排。 对中方来说,立场一直明白:欢迎建设性对话,同时在海上、空中把工作做细,把风险控制在工具里,把行动放在可验证的轨道上。 对东京来说,这次话说出口,就该在机制、通报、现场操作上给出更清晰的信号。把可落地的清单摆出来,外界自然看得见。 一句话收尾:说到不难,做到才算数。把线接好,把事办实,东海更稳,中日才好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