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北辰一本正经的向湾仔人宣讲她女儿去韩国追星的经历,在韩国遇到同样去韩国的中国人,上前和他们交流,然而他们回答却是我们不谈政治,还造谣说大陆人出国都是两人以上,两人之间相互监视,讲的什么说的什么,都要回去汇报,彼此之间相互牵制。 他站在演讲台中央,手里捏着几张女儿在韩国拍的照片,指尖在照片里的演唱会海报边缘反复划过,像是在确认什么关键证据。 这场看似家长里短的分享,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停留在“追星趣事”的层面——当他说到“大陆人出国必须两人互相监视”时,台下传来细碎的笑声,他立刻提高音量:“这可不是我编的,是我女儿亲眼见的!” 为什么要用女儿的经历当“道具”? 或许是因为“我女儿亲眼见”这六个字,比任何官方文件都更容易让台下的人放下戒心——就像小时候听长辈讲“我朋友家孩子”的故事,真假不重要,重要的是那层“亲身经历”的滤镜。 可那些真正在韩国和大陆游客打过交道的湾仔年轻人,心里未必不清楚。 他们或许在弘大的咖啡馆里,见过大陆女孩独自对着手机直播逛文创店;在明洞的化妆品柜台前,听过大陆男生用蹩脚韩语帮朋友砍价;在首尔塔下,和举着同一偶像灯牌的大陆粉丝一起喊过应援口号。 这些真实的碎片,于北辰不会讲,也讲不出来。 他更习惯从国民党逃台后那些卷了边的宣传册里找素材——里面写满“大陆人缺乏个体自由”“出国必须接受组织监督”的陈词滥调,几十年过去,换个“我女儿”的包装,就成了“新时代的见证”。 台下的笑声里,有多少是真相信,多少是为了配合这场“表演”? 就像村口的说书人,知道听众爱听什么,就反复讲什么。你说他是故意骗人吗?或许他自己都忘了这些说法最初从哪来,只记得“大家一直都这么说”。 这种“一直都这么说”的惯性,比刻意的抹黑更可怕。 它让“监视”“汇报”这些词,像标签一样贴在“大陆人”身上;让本该轻松的民间相遇,变成“他们是不是在监视我”的暗自提防;让两岸年轻人手里相似的追星门票,被解读成“组织统一安排的任务”。 可当越来越多的大陆游客独自背着包走遍世界,当社交媒体上满是大陆人独自旅行的vlog,当湾仔学生在交换生宿舍里看到大陆同学自由规划的行程表——这些标签还能贴多久? 于北辰说“我们不谈政治”,可他每一个字都在给“政治”加码;他说“怕谈政治会骂人”,却用编造的故事,把“人”和“人”的距离越推越远。 其实,真正该“宣讲”的,不是捏着照片编故事,而是放下那些泛黄的宣传册,看看彼此手机里的相册—— 那里没有“监视者”和“被监视者”,只有一样为了偶像熬夜抢票的黑眼圈,一样在异国街头迷路时的慌张,一样吃到好吃的炸鸡时忍不住拍的照片。 这些,才是最该被看见的“经历”。 毕竟,追星的快乐不分两岸,旅行的自由也从不需要“两人一组”的证明
韩联社11月22日报道,南非G20峰会间隙,德国总理默茨对韩国总统李在明说:“我
【12评论】【2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