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山西一农户在家里挖地道,本意是想存储点过冬的食物,结果无意发现了一条密道!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他进入其中想看看里面有什么,结果差一点没能出来…… 没几天,市文物局的专家就带着仪器赶到了张壁村,拉上警戒线的那一刻,谁也没想到这个农家院角的土坑,会揭开一段被黄土掩埋千年的历史。 测绘仪的红线在地道里交织,清理出的入口一个接一个,三层结构渐渐清晰——上层距地面不过数米,中层能藏兵卒,下层深挖至地下,储粮坑、马厩、通风井错落有致,排水沟沿着地势蜿蜒,隐蔽室的空间足以容纳数十人蜷身躲避。 这个让专家惊叹的发现者,名叫张隋亮,1960年生在介休市龙凤镇张壁村,是个地地道道的庄稼人。那时候村里穷,家家户户守着几亩薄田过活,他打小就跟着大人下地,牵着老驴拉磨,挑水砍柴,手上的茧子结了一层又一层。 1994年秋收刚过,天气一天天凉下来,家里那个旧地窖太浅,存不了多少白菜萝卜,三十四岁的张隋亮寻思着自己动手挖深点。选了个秋阳正好的日子,他扛着铁锹镐头跳进院角的坑里,起初土松好挖,挖到两米多深时,铁锹头猛地磕到硬物,刨开浮土一看,竟是块平整的青石板,下面隐约露出个仅容一人侧身挤进的窄洞。 他心里犯嘀咕,回家取了手电和绳子,一头系在腰上,深吸口气钻了进去。里面又潮又暗,墙壁上满是人工凿过的痕迹,脚边散落着碎陶片和锈迹斑斑的铜器。他捡了几块揣进兜里,摸索着往前走,通道岔路多得像个迷宫,越往里走空气越闷,手电光渐渐微弱,他在墙上划了记号,可转弯太多,记号也乱了套,差点就在这地下迷宫里转晕了头。 后来凭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凉风,他摸到一口废弃的井口,手脚并用地爬出来时,全身裹着泥浆,衣服刮破了好几处,手心也磨出了血泡。 这事像长了翅膀似的在村里传开,有人说是老辈人防土匪的藏身处,也有人猜里面藏着宝贝。村干部觉得不是小事,赶紧往镇上报告,消息一级级传到市文物局。 出土的陶片和铜器经过鉴定,年代从北朝一直延续到隋唐,墙上的刻字与器物上的纹饰相互印证——这里哪里是什么普通地窖,分明是一座古代军事要塞的地下防御网,地上有堡墙庙宇,地下有万余米地道,这样的“地上地下双城”结构,在全国都极为少见。 张壁古堡的故事,得从兵荒马乱的北朝说起。那会儿北方政权更迭频繁,为了守住地盘,各地纷纷修建坞堡,张壁村的位置得天独厚,三面是深沟,一面靠山,易守难攻,北朝时就有了雏形,到了隋唐时期又大规模扩建。 有人说这地道是刘武周当年的手笔,他依附突厥自称可汗,在介休屯兵把守,还建了可罕庙,为了对抗李唐军队,才修了这么个能藏兵、能存粮、能监听地面动静的地下工事;地面上有人走过,地道里听得一清二楚,攻防一体,设计得精巧至极。 后来唐朝天下安定,村里渐渐加建了民居和寺庙,成了个自给自足的小社会;金元明清时期又陆续修庙建屋,琉璃碑和古戏台都留存了下来,村子就这么一代代传了下来。 地道的三层结构尤其讲究,上层离地近,中层藏人,下层储物,隔段就有宽处可供兵卒站立,灯坑里的油垢痕迹,似乎还能映出当年守兵的脸庞。通风口伪装成水井,敌人来了能从暗处反击,撤退时也有暗道可走,连排水沟都设计成了防堵塞的斜坡。 2005年,张壁古堡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06年,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村里修了路,安了灯,游客一年比一年多,家家户户摆起小摊卖土特产,不少人开起了农家乐。 景区的门票分红让村里的日子宽裕起来,年轻人也不全往外打工了,有些还回到村里搞起了旅游。村东头建起了新村,老堡则按原样保护,里面的民居修旧如旧,研学团来了一批又一批,孩子们在这里学拓碑、射箭,钻进地道体验当年的防御场景,才算真正触摸到了家乡的历史。 张隋亮还是老样子,照样种地干活,游客问起当年挖地道的事,他就蹲在墙根下,抽着旱烟慢慢讲,从不多要一分钱。村里给他家通了水电,他却习惯了老日子,晚上还点着油灯纳鞋底。 头发白了的他,没事就绕着堡墙走走,看着村里越来越热闹,脸上的皱纹也舒展开来。他这一锹下去,不仅挖出了千年古堡,也给村子挖出了一条新路子
1994年,山西一农户在家里挖地道,本意是想存储点过冬的食物,结果无意发现了一条
若南光明
2025-11-24 13:29:36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