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美国软件企业(SAS),由于在华业务的市场份额占比大幅下滑,被国内的软件企业挤压的只剩下很小的生存空间(主要是华为和阿里),选择结束在华运营,全面撤资,这是多么正常的一件事啊?难道有钱他不赚?不赚钱了还不撤花钱养着你们? 说实话,SAS这个公司进入中国市场那会儿,正是1999年,中国经济刚起步,企业对数据分析工具需求大增。SAS主打统计软件和商业智能,帮银行、制药厂处理海量数据,初期挺受欢迎。北京设了办事处,上海广州也跟上,雇了本地员工搞销售和服务。 那个年代,外企技术先进,客户觉得用SAS靠谱,能提升效率。结果业务一路涨,年收入贡献不小,公司还投钱办培训,帮客户上手软件。 但好景不长,从2010年代中期,本土企业开始发力。华为云和阿里云推数据服务,功能类似,价格低,还支持中文界面,更贴合本地法规。客户一看,干嘛花大钱买外国的?慢慢转向本土选项,SAS的合同续签越来越难。 市场调研显示,SAS在中国份额从高峰期掉到低谷,只剩少数忠实用户。地缘政治因素也添乱,美国公司审查多,合作受限。SAS高层一看,投入产出不成正比,继续烧钱没意思,就决定撤。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这么干,企业又不是慈善家,不赚钱还硬扛干啥? SAS的退出,还牵扯到更大背景。美中贸易摩擦从2018年闹起,科技领域管制升级。美国公司在中国运营,数据安全审查严,合规成本高。SAS软件涉及敏感数据,客户担心泄露风险,转而选本土供应商稳当。 去年10月,公司宣布关停大陆业务,400多名员工受影响,给的补偿是一个月薪资乘以服务年限,外加福利。这在科技圈不算少见,很多外企都这么操作。撤资后,SAS资源投向北美欧洲,那儿需求稳,利润高。 想想看,企业运营像打仗,阵地守不住就撤,保存实力再战。SAS创始人古德奈特领导下,公司私有不上市,决策灵活。这次退出,就是理性选择,不撤才奇怪,花钱养不赚钱的业务,谁干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