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南非约翰内斯堡。 韩国、墨西哥、印尼、土耳其和澳大利亚宣布组成“中等强国联合体”。 李在明,埃尔多安等人发表“中等五强联合声明”,强调恢复多边主义的重要性 这五个分布在亚、非、拉、澳四大洲的国家,看似地理上毫无关联,却有着相似的国际定位——既非传统大国,又在地区事务中具备较强影响力。 它们的经济总量加起来占到全球GDP的15%左右,人口总和超过8亿,在各自区域都是不容忽视的关键力量。 韩国作为东亚制造业强国,半导体产业占据全球重要份额,近年一直寻求在科技领域突破大国技术封锁;墨西哥凭借毗邻美国的地理优势,既是北美自贸协定重要成员,又在拉美地区扮演着经济纽带角色。 印尼作为东南亚最大经济体,拥有2.7亿人口和丰富的矿产资源,正着力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土耳其横跨欧亚大陆,地缘战略位置独特,在中东和黑海事务中话语权十足。 澳大利亚则是南半球资源出口大国,同时也是亚太安全架构的重要参与者,这些特点让五国在国际舞台上有着共同的话语权诉求。 联合声明中没有明确列出具体的合作项目,但从五国近期的外交动向能看出端倪。韩国总统李在明在发言中特别提到“供应链多元化”,这显然是针对当前全球产业链重构的现实考量。 韩国的半导体、墨西哥的汽车零部件、印尼的镍矿、土耳其的制造业、澳大利亚的锂资源,恰好能形成一条互补性极强的产业链条。 埃尔多安则着重强调“气候治理合作”,这与五国共同面临的环境压力密切相关,墨西哥的能源转型、印尼的森林保护、澳大利亚的减排目标,都需要多边协作才能实现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五国在国际事务中都曾面临“大国土挟”的困境。韩国在中美之间寻求战略自主,墨西哥多次遭遇美国贸易施压,印尼在大国博弈中坚守不结盟立场。 土耳其因购买俄制防空系统与美国产生分歧,澳大利亚则在对华贸易和安全合作中反复摇摆,这种相似的外交处境让它们有了抱团取暖的动力。 联合声明中“反对单边制裁”“推动联合国改革”等表述,正是这种共同诉求的直接体现。 从现实操作来看,这个联合体并非凭空出现。早在2023年,印尼就曾牵头组织过五国非正式对话,讨论区域安全合作议题;2024年澳大利亚主办的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期间,五国领导人就已就经济合作框架达成初步共识。 此次正式宣布组建联合体,算是将之前的非正式合作机制化、常态化,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不过这个新兴合作平台也面临不少挑战。五国地理跨度太大,文化差异显著,政治制度各不相同,在具体议题上很难快速达成一致。 比如在能源政策上,澳大利亚作为化石能源出口国,与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的韩国、墨西哥就存在潜在分歧;在安全议题上,土耳其的中东战略与印尼的东南亚安全诉求也需要进一步协调。 而且五国大多与美国保持着紧密的安全合作关系,如何在维护自身利益与平衡大国关系之间找到支点,将是联合体未来发展的关键。 有意思的是,联合体成立当天,南非、巴西等其他中等强国纷纷表达了关注,有媒体猜测未来可能会有更多国家加入。 但按照目前的规划,五国将先从经贸和气候领域入手,明年上半年在印尼举行首次部长级会议,敲定具体的合作项目清单。 李在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个联合体不是“排他性小圈子”,而是“开放的合作平台”,旨在为全球治理提供更多“中等强国方案”。 在当前大国博弈加剧、多边主义遭遇挑战的背景下,这五个中等强国的抱团尝试,无疑为国际格局注入了新的变量。 它们能否突破地理和利益的限制,真正形成合力,不仅关系到各自的发展前景,也将对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产生深远影响。 从约翰内斯堡发表的联合声明来看,五国已经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的具体行动和成果,值得国际社会持续关注。 毕竟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中等强国的集体发声,或许能为动荡的国际秩序带来一丝新的平衡可能。 而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这个联合体的存在或许意味着未来会有更多物美价廉的商品在五国间流通,也可能在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上看到更多务实举措。 不管怎样,这场发生在约翰内斯堡的多边合作,已经悄然开启了中等强国影响世界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