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年,朱元璋封自己姐夫、李文忠之父李贞为曹国公,并准其着龙袍。 这年,奉

乐山聊养生 2025-11-24 09:36:46

洪武三年,朱元璋封自己姐夫、李文忠之父李贞为曹国公,并准其着龙袍。 这年,奉天殿上满朝文武皆惊,龙袍不是谁都能碰的,可朱元璋却亲手将它赐给了李贞。有人当时低声议论,说李贞打过哪场仗,立过什么功?但朱元璋脸上没一丝犹豫。他知道这龙袍穿在谁身上才最服众。 事情得从二十年前说起。至正十四年,元末大乱,朱元璋在滁州起兵。那时候李贞年过半百,妻子朱佛女早亡,带着年仅十二岁的儿子李文忠在逃荒。听闻妹夫朱元璋揭竿而起,李贞没多想,就带着孩子赶去投奔。 彼时兵荒马乱,一碗米都难求,李贞却一句怨言没有,还自愿做些跑腿的杂事,只说:“我年纪大了,不能打仗,跑个信还是行的。”朱元璋记住了这句话,也记住了这个不声不响却始终站在身边的姐夫。 李文忠从小跟着朱元璋东征西讨。年仅十五就上阵杀敌,后来更是立下赫赫战功,洪武五年北征察哈尔,大败元军,几乎一战定北疆。李贞当年在家中设宴,朱元璋亲自到场,把酒高言,说李贞教子有方。那夜李贞沉默不语,只是多敬了朱元璋几杯酒。多年以后,朱元璋对左右说:“李贞虽不言功,却心中有国。”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朱元璋笃信此理。那些年,他对功臣赏罚严明,稍有不慎便祸起萧墙。但李贞不同,他不贪权,不谋位,连儿子升官都不曾开口一句。他的沉稳和退让,是朱元璋最放心的依靠。 李贞死于洪武十一年春,那天清晨,朱元璋带着太医亲临探望。李贞已气若游丝,却还撑着坐起,拉住朱元璋的手说:“陛下国事为重,不必为我费心。”朱元璋听罢落泪,命工部停朝三日,选南京斗光山为其安葬之地,并亲撰祭文题字,追封陇西王,谥号“恭献”。 朝中有人私下嘀咕,说一个从未统兵打仗之人,何以得此殊荣?朱元璋却不曾理会。他明白李贞的价值从不在战功,而在于他那份始终不渝的忠与稳。在那个疑人则用、用人则疑的时代,朱元璋能放心地与李贞谈天饮酒,不用防备,这种人世间难得。 李贞的一生没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更多的是默默守候。他没有耀眼的封号,但他的忠诚与朴实却为子孙立下最好的典范。李文忠后来死于洪武十七年,也被追封为岐阳王。两代忠臣,一门忠良,这份信任和亲情,穿过了权力的锋利边界。 朱元璋常说:“得人者兴,失人者亡。”李贞不是功臣,却胜似功臣。他不求名,不图利,却成就了明初最独特的一段君臣亲情。这样的李贞,也许一生都不曾想过要穿上龙袍,但他配。

0 阅读:45

猜你喜欢

乐山聊养生

乐山聊养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