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玉被杀冤否?蓝玉堪称居功自傲的典型。他嫌开关迟缓便下令攻打自家关隘;竟敢当着朱元璋的面,辱骂文臣无用且浪费粮食;因被封太傅而心怀不满,大发牢骚;还纵容手下、家奴侵害百姓利益…… 说起明朝开国那会儿的武将,蓝玉算得上是个响当当的人物,战绩摆在那儿,谁也抹不掉。可他这人一沾上功劳,就开始飘了,各种毛病全冒出来,最后落得个满门抄斩的下场。很多人一听蓝玉案,就觉得朱元璋太狠,卸磨杀驴啥的,但细扒扒史料,你会发现蓝玉这家伙自己作的成分更大。他不是冤大头,而是典型的自以为是,踩了皇帝好几条红线。 蓝玉打仗是把好手,军事上没话说,但他政治脑子不行,自恃功高,就开始各种不靠谱。捕鱼儿海那仗后,班师回来的路上,就出事儿了。路过喜峰关,已经是半夜,守关的官兵按规矩要验文书才能开闸,这关隘是防北元的要道,程序走得严。蓝玉等不及了,直接下令士兵砸门,用云梯上城,斧头砍,撞木顶,硬生生把城门给毁了。大军就这么踩着碎木头进关,守将吓坏了,赶紧上书告状。朱元璋看到奏折,气得够呛,这不是自家关隘吗,你蓝玉当自己是叛军啊?但仗刚打赢,他咽下这口气,只改了封号,没深究。可这事儿搁谁心里都不是滋味,喜峰关的防御从此弱了条腿儿。 更过分的,是蓝玉在捕鱼儿海俘虏里头看上北元皇帝的妃子了。那妃子是北元皇室要员,按照规矩,这些人得上交皇帝处置,朱元璋本打算好生安置,示恩蒙古部落,拉拢人心。蓝玉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占为己有,那妃子性子烈,受不了这侮辱,自杀了。消息传回南京,朱元璋在朝堂上当众骂蓝玉禽兽不如,这不光坏了军纪,还砸了明朝的招降大计。北元那边本来就恨得牙痒,这下更死心塌地跟明对着干。蓝玉这行为,纯属自毁长城,军事上刚赢了政治上就输了。 蓝玉对文臣的毛病也大。一次朝会上,朱元璋正跟刘基、宋濂他们议事儿,蓝玉插话,公开说文臣没用,只会吃闲饭浪费粮食,前线拼命的是武将。满殿文武脸都绿了,朱元璋敲桌子让他闭嘴,当场就把蓝玉调去操练水师,冷藏他一阵子。这话听着解气,可在朱元璋眼里,文臣武将是互补的,你蓝玉这么挑事儿,分明是想拉帮结派。蓝玉仗着军功,就看不起别人,这在朝廷里是忌讳,容易被当成威胁。 封太傅后,蓝玉更不满意了。太傅是辅太子的高位,按理该高兴,可他觉得比宋濂、刘基那些文臣低一头,不够体面。私下里跟亲信抱怨,牢骚满腹,说自己南征北战,凭啥屈居人下。朱元璋耳朵长着呢,这些话通过锦衣卫全传过去了。蓝玉这心态,典型功高震主,他以为军功是铁饭碗,不知道皇帝最怕的就是手握兵权的家伙不服管。 蓝玉的家奴和手下更是个祸害。他养义子上千,私兵上万,这些人仗着主子势大,在地方上横行霸道。东昌一带,蓝玉的庄奴强占民田,百姓敢吱声就挨打,地方官管了也没用,反被蓝玉顶回去。一次县令去理论,蓝玉的义子直接动手把人打伤,县令上书,蓝玉在朝中倒打一耙,说县令敲诈,最后县令丢官流放,百姓的田没了影儿。这不是小事儿,侵占民田直接动摇根基,朱元璋搞土地政策就是防这个,蓝玉这么干,等于在皇帝眼皮底下拆台。 军中蓝玉更专横。他在部队里一言堂,升降赏罚全凭心情,亲信到处安插,形成了小圈子。朱元璋召见立功将领,那些人低头看蓝玉眼色,不敢直接接旨。蓝玉微微点头,他们才跪谢。这场景,朱元璋看在眼里,寒在心里。军队是皇帝的命根子,你蓝玉搞成自家班底,这不是造反的前兆吗?李善长还劝过他,功高了就收着点,别惹皇帝猜忌,蓝玉不听,还嘲笑老家伙多事。 这些毛病堆一块儿,蓝玉就成定时炸弹了。朱标活着时,还能压他住,蓝玉毕竟是太子妃舅舅,两人关系铁。洪武二十五年朱标一死,朱元璋立皇太孙朱允炆,这小子文弱,才十六岁,根本镇不住蓝玉。朱元璋算盘打得精,他知道自己岁数大了,百年后蓝玉这种人准反水。蓝玉还跟燕王朱棣走得近,朱棣野心不小,两人一搭档,皇位就晃荡。朱元璋多疑,早盯上蓝玉了,蓝玉那些旧账全翻出来。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锦衣卫指挥蒋瓛上奏,说蓝玉跟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舳舻侯朱寿他们串联,私藏兵器,打算朱元璋去耤田时动手。朱元璋一看,这借口正合适,当天抓人。蓝玉府里搜出甲胄书信,证据链齐全。审了三天,蓝玉招了,三月押上刑场,凌迟处死,族人老少全杀,株连一万五千人,包括十三侯二伯,文武官员一大堆。朱元璋下诏布告天下,编成逆臣录,警告后人。 这案子后,开国武将基本杀光了,只剩汤和、耿炳文喘口气。傅友德、王弼他们吓得自杀了。朱元璋通过这事儿,把军权死死攥手里,中央集权更牢。九月,他又下诏,说蓝党胡党余孽赦了,不再追杀,这说明他觉得威胁清干净了。蓝玉老家蓝姓人全改秦或青,躲灾祸。他闺女嫁蜀王,也被赐死,尸体据说清朝时张献忠还在蜀王府见过,剥皮楦草的。蓝玉冤不冤?说实话,不冤。他战功是真,但骄横也是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