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美国实行禁酒令,结果好多人一窝蜂地跑去买了很多桶过期的浓缩葡萄汁。当时

傲之说搞笑 2025-11-23 00:00:40

1920年美国实行禁酒令,结果好多人一窝蜂地跑去买了很多桶过期的浓缩葡萄汁。当时规定:凡是制售酒精含量超过0.5%的饮料都属于违法。但是,酒的利润率实在是太高了,根本收不住手啊!怎么办?各大酒庄想了个办法:既然不能卖酒精,那我卖浓缩葡萄汁总行吧,不让酿酒,葡萄汁自己过期发酵,总不能怪我吧! 酒庄老板们脑子转得飞快,既然不能卖酒,那就卖葡萄汁呗,浓缩的,脱水压成砖块,便宜运输,还合法。最早一批这种“葡萄砖”就是加州那边搞出来的,块头跟黄油差不多,包装上印着波特、雪莉、勃艮第各种口味。卖的时候店员特别认真地叮嘱:这玩意儿溶一加仑水就是葡萄饮料,千万别加酵母、别密封、别放阴凉地方搁21天,不然它自己就发酵了啊!这哪是警告,简直是手把手教人酿酒。买回家的人心领神会,回家一砸砖、一兑水、一扔地窖,二十来天后一开坛,酒香扑鼻,虽然味道酸得齁人,远不如以前酒庄正品,但总比没得喝强。 最出名的要数Vine-Glo了,这是加州葡萄种植者协会搞的前台公司Fruit Industries推出的产品,背后是七大合作社合体,还从联邦农场委员会贷了130万刀启动资金。发明人就是约瑟夫·加洛,后来的加洛兄弟酒庄老爸。这东西1929年一上市就火遍全国,第一年就卖出相当于100万加仑的量,分八种风味。广告打得响亮:完全合法,在家自己弄没问题!甚至还有上门服务,帮你稀释好放地窖,60天后直接变15度酒。禁酒局一开始也拿他们没办法,因为法案没明说不能卖浓缩汁,只能抓“意图违法”,这意图咋证明?店员说的是“别这么干会变酒”,买家说“我就是想喝果汁”,谁也抓不住把柄。 这生意做得太顺了,加州葡萄种植面积不降反升,从1919年的9万多英亩飙到1926年的68万英亩,葡萄价格最高冲到每吨375刀。不少酒庄靠这个翻身,贝灵哲那种老牌子都赚翻了。东海岸城市居民排队买砖,火车货厢塞满从加州运过去的箱子,黑帮都眼红,有传闻阿尔·卡彭威胁Vine-Glo的人别抢芝加哥地盘。普通老百姓也玩得嗨,芝加哥、纽约的杂货店、药房柜台前天天人满为患。有人算过,到1925年左右,全美每年通过这种砖“意外”发酵出的酒得有3000多万加仑,比禁酒前还多。 可好景不长,1931年联邦法院判了个案子,说这种浓缩物本质上就是诱导违法,禁酒局局长马上确认,Vine-Glo当月就停产了。Fruit Industries虽然又贷了100万刀,但架不住判决,彻底黄摊。其他小公司也跟着倒霉。这时候大萧条已经砸下来,失业率高得吓人,政府每年光执法就烧好几亿刀,还收不到酒税,黑帮靠私酒肥得流油,腐败从白宫到地方警察全烂透。老百姓怨声载道,1933年罗斯福一上台就把第21修正案推了,禁酒令直接废掉,美国人上街狂欢,酒厂烟囱当天就冒烟。 禁酒令废了以后,加州那些靠葡萄砖活下来的酒庄立马起飞。约瑟夫·加洛的俩儿子欧内斯特和胡里奥直接接手家族生意,建起加洛酒庄,后来成了美国最大葡萄酒厂之一。整个加州葡萄园面积在禁酒期翻了好几倍,到现在还是美国葡萄酒老大。说白了,这十几年表面上禁酒,实际上把美国人喝酒的胃口养得更大,私酒黑市练出来的鸡尾酒花样也多起来。禁酒令成了美国宪法唯一被废掉的修正案,留下一堆笑话:想靠法律让人不喝酒,结果越禁越喝,还顺带养肥了一堆黑帮和擦边球商人。历史就是这么讽刺,一群想道德治国的人,最后把自己玩进坑里。

0 阅读:0
傲之说搞笑

傲之说搞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