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发生核战,中国面对美国坚持不了1小时!”俄专家10年前提醒,中国东风-31A

红日观全局 2025-11-23 19:48:43

一旦发生核战,中国面对美国坚持不了1小时!”俄专家10年前提醒,中国东风-31A,是唯一有望经受住美国首次核打击的导弹,但中国这种导弹不多,而美国这种导弹有近2000枚,那现在呢?   2014年,俄罗斯战略研究人员西夫科夫在一次访谈中谈到中美核力量时,抛出一句说法:如果发生核战,中国恐怕连一小时都撑不住。   他的依据是当时中国手中只有大约20枚东风-31A洲际导弹,整体核弹头库存也不过250枚,而美国拥有部署与非部署状态下超过1800枚核弹头,数量上是中国的近8倍。   更关键的是,美国的核打击体系已经高度成熟,具备先发制人的能力,而中国彼时的反击力量,无论是数量还是响应速度,都远远不够。   十年过去,西夫科夫的判断在2025年已经变得不合时宜。当年那个依赖少量导弹维持最低威慑的中国,如今已经完成了一场不动声色的核力量重构。   9月举行的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首次系统展示了中国“三位一体”的核打击体系,东风-61洲际导弹、巨浪-3潜射导弹和惊雷-1空基导弹同时亮相,直接对外界传递出一个信号:   中国已经从“最低威慑”转向“有效反击”。   东风-31A曾经是中国唯一能够在首次核打击中幸存并实施反击的洲际导弹,它的公路机动发射平台提高了生存能力,但数量稀少、技术代际老化,是它的短板。   到2025年,东风-61正式取代东风-31系列成为主力洲际导弹,其最大射程超过15000公里,具备多弹头分导能力,命中精度、突防手段、生存能力全面升级。   最引人注意的是,它所配套的新型16轮高机动发射车,提高了在复杂环境下的快速部署能力,极大增强了实战应对效率。   海基方面,中国的战略核潜艇部队也悄然脱胎换骨。巨浪-3导弹的亮相代表着一次质变,其射程达12000公里以上,具备全球打击能力。   搭配096型战略核潜艇使用后,中国海基核力量首次具备了远程隐蔽威慑力。美军从2024年开始频繁扩大西太平洋反潜巡逻范围,就是对096的反应。   阅兵中展示的巨浪-3方队,首次公开了弹头分导段和潜射平台模型,这在过去极其罕见,显示出中国对其战略核技术的信心。   而空基方面,过去长期被忽视的中国战略空军体系,如今也有了新动作。轰-6N搭载的“惊雷-1”空射导弹首次公开展示。   尽管相关技术细节未被公布,但据央视披露,该导弹可在高空发射后进入高超音速滑翔阶段,具备跨洲打击能力。更重要的是,隐身轰炸机轰-20的亮相正在逼近,未来将承担远程突防与空中核平台的核心任务。   高超音速武器体系的布局也不是空话。东风-17作为乘波体导弹的代表,具备变轨突防能力,鹰击-21则在2025年完成远程实弹打击测试,末端速度高达10马赫。   高超音速武器的出现,正在削弱传统反导系统的作用,并在战术层面打破核威慑的固有规则。   从数量上看,根据2025年6月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最新数据,中国当前的核弹头总数已突破600枚,较十年前翻了一倍还多。   更关键的是,中国在西部地区新建发射井数量超过350个,形成了大规模战略导弹集群部署。卫星图像显示,这些发射井采用伪装掩体、诱导井等技术手段,提高了生存概率,有效增加敌方打击判断难度。   反过来看美国,虽然其核弹头总库存仍超过4000枚,但部署状态的维持数量被限制在1350枚以内。   其主力“民兵-3”导弹服役时间已超过50年,替换计划“哨兵”导弹因预算争议推迟至2034年。在新一代核力量更新方面,美国已经被中国追近甚至局部反超。   在防御体系方面,中国的进步也不可忽视。2024年成功完成了陆基中段反导拦截试验,并在2025年初开始部署红旗-19和红旗-29反导系统,构建起中段与末段结合的反导网络。   配合预警雷达和卫星侦察系统,形成了多层次、体系化的战略防御框架。美国此前设想依靠“斩首打击”实现先发优势的构想,正面临现实挑战。   在国际核力量格局中,中国成为唯一一个核武库持续增长的国家。美国维持、俄罗斯稳定,而中国在扩张   2025年朝鲜和伊朗分别试射高超音速导弹,更让核扩散风险上升,区域局势进一步复杂化。   美方对此已做出应对。2025年11月,美日宣布修订《防卫合作指针》,首次将“核保护伞”覆盖范围明确延伸至“台海突发事件”。   这一调整,直接将核威慑引入台海局势。与此同时,美国加速推进“滑翔阶段拦截器”项目,但由于技术难度和成本问题,进展落后于中国的部署节奏。   中美原定于2025年10月举行的核军控高层对话也因中国核扩张议题搁浅。中国坚持不接受美俄双边裁军框架,理由是“不对等的核家底无法公平谈判。     信息来源:中国晋级核潜艇携12枚洲际导弹 可遏制美核力量——人民网

0 阅读:0

猜你喜欢

红日观全局

红日观全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