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何频繁更换首相和内阁,但国家却从来不乱?因为说白了,首相就是个摆在台面上的摆设,真正掌权的是背后那群树大根深的世家大族和铁打不动的官僚体系! 先看那些树大根深的政治家族,他们就像藏在幕后的操盘手,自民党的权力版图基本被这些家族瓜分。 安倍晋三的外祖父是战后首相岸信介,父亲安倍晋太郎曾是自民党干事长;福田康夫的父亲福田赳夫也当过首相,这种"父子首相""祖孙从政"的现象在日本政坛司空见惯。 这些家族通过联姻、派阀传承等方式,把政治资源牢牢抓在手里。自民党内的细田派、麻生派等派系,背后都有不同的政治家族撑腰,首相人选往往是这些派系妥协的结果,而非真正靠能力上位。 就算某任首相因为丑闻或支持率下跌下台,换上来的还是派系推举的新人,政策方向不会有太大变动。 更关键的是那个被称为"铁饭碗"的官僚体系,这群官僚才是国家治理的实际掌控者。 日本各省厅的事务次官会议,每周都会定期召开,参会的是内阁各省的二号人物,他们全是从基层一步步熬上来的资深官僚,首相和大臣反而很少能插手具体事务。 这些官僚一辈子在同一个省厅工作,熟悉每一项政策的来龙去脉,连法律条文的修改都要经过他们的审核。 2019年安倍推动修宪时,法务省和外务省的事务次官们私下里反复讨论修改细节,最后提交给首相的方案基本就是官僚们达成的共识。 就算首相想推行自己的政策,也得看官僚们的脸色。当年小泉纯一郎想搞邮政民营化改革,邮政省的官僚们明里暗里抵制,一会儿拿出复杂的财务报表,一会儿强调改革会影响偏远地区的邮政服务,最后小泉不得不解散议会重新选举,才勉强推动改革落地。 这种官僚主导的模式,让政策具备了极强的延续性。不管首相怎么换,财务省制定的财政预算框架、经济产业省推动的产业政策、外务省的外交基调,都能保持稳定。 比如日本对东南亚的"经济援助外交",从冷战时期一直延续到现在,换了十几任首相,这项政策的核心内容从来没变过。 而且日本的官僚体系实行终身雇佣制,除非犯重大错误,否则不会被解雇。这些官僚退休后还会进入企业或公益组织担任要职,形成所谓的"-amakudari"(天降)体系,这种旋转门机制让他们和财界、政界保持着紧密联系,进一步巩固了权力网络。 财界的力量也不容忽视,经团联等大型企业团体通过向政党捐款、提供政策建议等方式,深度参与国家治理。 这些财界巨头更愿意和稳定的官僚体系打交道,而非频繁更换的首相。他们每年会和经济产业省、财务省的官僚举行几十次会谈,商量产业扶持政策、税收优惠等议题,首相府反而成了象征性的场所。 2020年新冠疫情初期,日本政府的应对措施一度混乱,但很快厚生劳动省的官僚就拿出了标准化的防疫手册,企业也按照经济产业省的指引调整生产,整个国家迅速进入有序状态。那时候菅义伟首相虽然频繁召开记者会,但真正落实政策的还是各级官僚和企业。 这种"首相摆台、官僚唱戏"的模式,其实是日本战后政治体制的必然结果。美军占领时期推行的改革,虽然打破了旧有的军国主义体系,但保留了官僚制度的核心架构,再加上自民党长期执政形成的派阀政治,最终造就了这种独特的权力平衡。 普通民众对政治的关注度也相对有限,他们更关心养老金、医疗、教育等民生问题,而这些领域的政策制定和执行都掌握在官僚手里。只要民生保障不出大问题,首相是谁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影响不大,这种社会心态也为政治稳定提供了土壤。 所以就算首相像走马灯一样更换,日本的国家机器依然能有条不紊地运转。那些世家大族把控着政治方向,官僚体系掌握着具体执行权,财界提供经济支撑,三者形成的稳定三角,才是这个国家真正的"定海神针"。首相不过是这个体系里的"临时工",换再多任也动摇不了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