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连斯基强硬表态:“在我们的家园里,俄罗斯绝不可能成为主人”! 11月22日,恰逢乌克兰大饥荒纪念日——每年11月第四个星期六。泽连斯基现身纪念活动,还在电报频道写下这样一段话。 他说,今天下午4点,所有乌克兰人所在的地方,窗前都会燃起纪念的烛火。那数百万点微光,是为了铭记人类历史上最骇人的罪行之一,是为了告诉世界:乌克兰人没忘那些死于大饥荒的数百万同胞,更永远不会原谅莫斯科犯下的种族灭绝行径。 我们都清楚,那数百万同胞是怎样、为何被活活饿死,还有数百万本应降生的生命未曾到来。如今,我们又在抵御那个从未改变、再次带来死亡的俄罗斯。保卫国家的时刻,我们必须像守护民族记忆时那样,紧紧抱成一团。 愿大饥荒这场种族灭绝的所有受害者安息。今天下午4点,无论在乌克兰境内还是海外,请在窗前点亮一支蜡烛,纪念那些死于这场人为饥荒的孩子、女人和男人。 我们过去在捍卫乌克兰,现在在,将来也永远会。这里是我们唯一的家。自己的家园里,俄罗斯绝无可能当主人。 这段文字里,字字都透着乌克兰人对历史的刻骨铭心。大饥荒是压在这个民族心头的一块巨石,那些在饥饿中消逝的生命,成了代代相传的痛。每年此时点燃的烛火,不只是纪念,更是一种提醒——提醒后人别忘过去,别让悲剧重演。 泽连斯基把当下的冲突与大饥荒联系在一起,显然是想唤醒更多人的共鸣。在他看来,俄罗斯带来的威胁从未消失,过去是饥荒夺走生命,现在是战火撕裂家园,本质上都是对乌克兰生存的挑战。 这种叙事,能快速凝聚人心,让国民在历史记忆的感召下,更坚定地站在一起。窗前的烛火,成了一种象征。数百万点光亮汇聚起来,像一片星海,既照亮了逝者的归途,也映照着生者的决心。 对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乌克兰人来说,这是一种无声的联结——无论身在何处,只要点燃蜡烛,就仿佛回到了故土,与同胞并肩站在了一起。 “永远不会原谅”这几个字,沉甸甸的。历史伤痕往往需要时间愈合,但有些伤痛太深,深到成了民族记忆里的烙印。泽连斯基的话,道出了很多乌克兰人对莫斯科的复杂情感,既有历史积怨,也有现实冲突带来的新恨。这种情绪,在战时很容易转化为抵抗的力量。 只是,把当下局势与历史悲剧强绑在一起,也难免引来争议。不同立场的人,对大饥荒的成因、对当下冲突的根源,或许有不同解读。但对乌克兰人而言,此刻他们更需要的是团结,是能支撑他们走下去的精神支柱,历史记忆恰好成了这样的支柱。 “自己的家园自己守”,这是最朴素也最有力量的信念。乌克兰人对土地的眷恋,对“家园”二字的执念,在战火中被放大。他们见过亲人离散,见过家园被毁,所以更明白守护的意义。 泽连斯基强调“唯一的家”,就是想强化这种归属感——这片土地承载着他们的根,容不得外人染指。纪念活动的意义,从来不止于怀念。它像一面镜子,照见过去的苦难,也照见当下的选择。 乌克兰人用烛火传递的,不只是悲伤,还有“绝不屈服”的信号。对他们来说,忘记历史等于背叛,向现实低头等于认输,所以哪怕再难,也要攥紧拳头扛下去。 海外的乌克兰人点亮蜡烛时,心里想的或许是远方的故土。战争让很多人背井离乡,但根还在那里。烛火成了他们与祖国之间的一条线,无论相隔多远,只要火光不灭,那份牵挂就不断。 这种跨国界的纪念,也让国际社会更直观地感受到这个民族的凝聚力。泽连斯基的表态,既是对国民的动员,也是对世界的宣告。他想让外界看到,乌克兰人有捍卫家园的决心,有铭记历史的勇气,更有不向强权低头的骨气。 在俄乌冲突胶着的当下,这种姿态能争取更多国际同情与支持,为乌克兰争取更有利的外部环境。只是,历史的账与现实的仗纠缠在一起,往往会让局势更复杂。仇恨能催生力量,也可能蒙蔽理性。 乌克兰人在铭记苦难的同时,或许也需要思考:怎样才能真正走出历史的阴影,怎样才能让家园不再陷入战火?这恐怕是比点燃烛火更难的课题。 但此刻,窗前的烛火还在燃烧。每一点光亮都在诉说:我们记得,我们在守,我们不会输。对乌克兰人而言,这就够了——有这份信念支撑,再难的路,也能一步步走下去。 而这场纪念,终将成为他们抗争史上的又一个印记,提醒着后人:和平有多珍贵,守护有多不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