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湘龙:乌克兰的结局真惨!唐湘龙在网络节目中就俄乌可能终极版本28条协议发表了评论。他表示,到明年2月24号,俄乌战争即将满4年。四年是什么概念?四年可能从我们的历史经验来讲,抗战,八年抗战。所以四年才一半,还可以打不? 近日《纽约时报》披露的28条协议草案,将这场冲突的终局轮廓悄然勾勒——美俄双方围绕乌克兰未来的博弈,已进入实质性阶段。 这28条协议真的能终结这场持续近四年的冲突吗?从曝光内容看,即便尚未敲定最终文本,却已透露出清晰的权力逻辑。 克里姆林宫虽未正面证实,但其沉默本身已是一种信号;而美方对细节的刻意模糊,更让外界嗅到妥协的气息。 四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弹指,对俄乌战场却是一道无形的分水岭。唐湘龙在节目中算了笔时间账:中国抗战八年,四年恰是中途;而在西方语境里,一战历时四年,太平洋战争从珍珠港到日本投降亦是四年——战争的天平,往往在第四个年头开始倾斜。 当冲突进入第四个年头,胜负的轮廓早已超越战场硝烟。乌克兰的命运,正从“抗争者”的剧本转向“博弈筹码”的现实——这28条协议,与其说是和平方案,不如说是大国棋盘上的落子。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唐湘龙用这句古语形容乌克兰的处境。在国际政治的现实主义逻辑中,弱势一方的声音往往被淹没在强权的谈判桌下;所谓的“正义”与“道德”,在赤裸裸的利益交换面前,显得如此苍白。 唐湘龙强调,这并非简单的“无情”或“残忍”,而是国际政治的底层逻辑:当冲突持续到一方难以为继,当大国的耐心耗尽,当战场的消耗超出预期,终局的安排便不再由弱势方主导。 28条协议的曝光,撕开了现代国际关系温情脉脉的面纱。那些曾经高喊“挺乌”的口号,那些承诺的“坚定支持”,最终都要让位于现实利益的计算;乌克兰人民的牺牲与抗争,在大国的博弈中,正逐渐沦为背景板。 “打不下去,就是胜负已现的时候。”唐湘龙的判断直白而残酷。四年时间,足以让战场态势从胶着走向明朗,让国际援助从慷慨走向吝啬,让民众的意志从坚定走向疲惫——当这一切叠加,终局的到来便成了必然。 在现实主义的国际政治图谱里,没有谁是永远的主角。乌克兰的结局,或许会成为未来教科书里的案例:小国如何在大国博弈中挣扎,理想如何在现实面前破碎,以及那句永恒的真理——实力,才是国际舞台上最硬的通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