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凭一己之力把果农干翻!云南,男子收购冰糖橙,和女子说好要全黄的,可第二天到果园发现大半都是绿的,男子避免果农损失,称会收走摘下来的,其他不要了,但要女子把多余的空箱钱退了,女子不愿意,说他们那里果有点黄就是熟的了,男子来到他们地方就要按照他们的规矩来,要求男子懂得入乡随俗。 要不是那句“我是云南的,凭什么按你河北的规矩办?”火了,谁也想不到,一桩再普通不过的冰糖橙收购,竟能搅出这么多腌臜事。 说白了,这事里最刺眼的不是橙子青不青、甜不甜,而是某些人骨子里那点“我是本地你是外地”的傲慢劲儿。 事情怎么来的?很简单,干电商的老李靠卖水果吃饭,网上卖货最讲究啥?外观,顾客看不到味道,只看颜色。 橙子发过去要是一片青油油,哪怕甜得能腻出蜜,也照样被差评砸得找不着北,所以老李跑到云南水塘镇,就是冲着这里冰糖橙的名气,跟当地代办王大姐说得清清楚楚,必须是“全黄果”。 当时王大姐信誓旦旦,拿着测糖仪给他看,13个糖度点,样品在太阳下一摆,金灿灿的,老李一看心里踏实,当场掏5000定金,还买了560个塑料周转框,意思就是“你放心,我信你”。 可等真正要装车那天,老李差点被眼前的画面整得凉透心,树上挂着一大片青得发亮的果子,压根没到网销标准,你说这算啥?摆明了货不对板。 不过老李不是那种翻脸不认人的人,他看到地里果农已经把一些果子摘下来,堆成了小山,如果他一句“不要了”转头就走,这些果子可能连猪都不乐意吃。 他心软了,也讲道理:摘下来的绿果子,我认,收走;但树上那些还没摘的,我不收,另外,那些没用到的空框钱和剩下的定金,你总得退吧?明眼人都知道,这已经算老李做到极限的让步了。 可偏偏就是这样一个能让双方都不难看的方案,却硬生生给某些人拧成了“外地人不懂我们规矩”。 王大姐不仅不愿退钱,还拿出一个匪夷所思的说法:“你买菜吃剩了,能找卖菜的退钱吗?”把本该按品质算账的买卖,生生套成了“剩菜不退”的逻辑,还真把人当三岁小孩哄。 更离谱的是,旁边村民还在那帮腔,说什么“云南的橙子带点青就是成熟”,外地标准在这里不算数,甚至还甩出一句“我们有褚橙撑腰,不稀罕你们搞网销的”。 这话吧,已经不是不讲规矩那么简单了,是赤裸裸地“我在我地盘我说了算”,结果就是,钱不退、框不还,还振振有词。 事情闹大到惊动水塘镇政府,民警连着三天上门协调,官方点名批评代办“不当言论”,但钱的事依旧卡在那。 说白了,这跟什么“本地习惯”“云南标准”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就是借地域优势搞强买强卖,把诚信二字踩脚底下。 云南冰糖橙能有今天的名气,靠的是一代代果农踏踏实实种、老老实实卖,不是靠谁口里喊出来的傲气撑起来的。 如果这种“我们本地的你外地的就得听”的歪风不刹车,一点点从“扣你几个框钱”变成“我想咋办就咋办”,那受损的可不仅仅是老李几个塑料筐的钱,而是整个产区几十年辛辛苦苦积累的金字招牌。 诚信没了,橙子再甜,也没人敢下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