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都开始“割肉卖房”了,价格打七折、五折,甚至三折,可成交依旧冷冷清清——这届买家,是真的不买账了。 最近我刷阿里拍卖和京东资产平台,发现“银行直供房”铺天盖地,几乎覆盖了全国各类物业:住宅、公寓、写字楼、商铺……价格动不动就比市价低20%、30%,有些地段差的甚至半价甩卖,看起来是抄底的机会,结果却是冷清到“零出价”。 原因其实不难猜。一方面,虽然银行直供房产权清晰、不像法拍房那么多纠纷,听起来更靠谱,但买家要一次性付款,或接受定制化贷款,普通刚需压根够不着;另一方面,很多标的地段一般、配套弱,压根不是“捡漏”那么美好,低价只是数字的诱惑,实则鸡肋。 更关键的是,在房价预期还没扭转的背景下,大家都在观望。银行要在“两年内清盘”的政策压力下加速卖房,动作可以理解,但消费者根本没信心接盘——不是没人要买,是没人敢买。 卖得动的,反而是曾经银行自己用过的办公楼、核心地段资产,这说明市场不是没需求,是看得太清楚:地段+用途才是硬通货,剩下的“白菜价”,也只值白菜的命。 我想说的是,银行处理不良资产本无问题,但不能只盯着降价,要思考房子真正的流通和使用价值。散卖惹舆论,打包卖给国企、转为保障房或人才公寓,也许才是长线的出路。否则,房是卖出去了,信任却越甩越空。
卖房人集体崩溃?2025楼市开的玩笑,太多人追悔莫及!谁能想到,2025年
【53评论】【3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