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政坛炸锅!共同民主党议员提交重磅法案:凡在集会中发表针对中国的仇恨言论、公然

顾议史实 2025-11-19 17:08:15

韩国政坛炸锅!共同民主党议员提交重磅法案:凡在集会中发表针对中国的仇恨言论、公然侮辱中国损害国家尊严者,最高可判处5年有期徒刑,消息一出瞬间引爆韩国舆论场。   消息一出,支持的、反对的、看热闹的,全都涌上来,连总统李在明都亲自下场发话。   法案中明确提出:公开侮辱特定国家、国民或族群,甚至是基于虚假信息的群体诽谤,一律要追责,轻则罚款,重则坐牢。   说到底,这份法案是针对什么?就是最近在首尔街头冒出来的系列反华集会,横幅、标语、口号,甚至一些直播内容,已经不只是“批评”,而是赤裸裸的侮辱、造谣,严重踩线。   问题是,现行韩国法律对“个人名誉”保护到位,但对“群体侮辱”却几乎没触及,这就造成了一个漏洞:只要不是点名辱骂某个人,就很难追责,所以,执政党现在想从法律上补上这块短板。   但一石激起千层浪,反对党国民力量党立马开火,给这份草案贴上了一个刺眼的标签,“中国保护法”。   反对派的意思很明确:这是典型的“讨好北京”,是打着“反仇恨”的幌子,限制言论自由。   他们在国会上质问:怎么反美集会可以喊得震天响,反华一开口就判刑?甚至有议员直接怒怼:“这是在为中国包办舆论防火墙!”   共同民主党当然不认这说法,他们回怼得也不含糊:这是为了止住社会上那些以“自由”之名行“歧视”之实的极端言论,我们不是为谁站台,而是要为韩国的社会秩序、国际形象、青少年成长环境守住底线。   他们还顺手提出了《教育环境保护法》修正案,禁止在学校周边搞种族仇恨集会,理由是:孩子们不该在仇恨中长大。   这就不是简单的法律修订了,而是一次对韩国社会价值观的再定义,有意思的是,总统李在明也发话了,他没有回避敏感词,直接把“仇恨犯罪”和“虚假信息”点出来,称其已经“越过了表达自由的红线”,必须依法严惩。   韩国社会内部的分歧,可以说是这场风波最真实的反映。   有不少市民,尤其是首尔的年轻人,对这场“立法风暴”表示支持,他们认为,现在的网络环境太过放纵,公共空间也被极端声音占据。   不少人直言,这种“披着舆论自由外衣”的攻击行为,早就不是文明社会该有的样子。   但也有人担心:这个法案一旦通过,会不会变成“言论审查”的工具?哪怕是善意的批评,也可能被揪出来“帽子加身”?   尤其是法案允许“无受害人起诉”,这让不少人觉得,政府可能会借此扩大执法权限,让政治干预司法成为常态。   这场争议,其实正好暴露了当下韩国社会在自由与责任之间的撕裂,对中国的情绪只是一个出口,更深层的问题,是韩国社会越来越撕裂的民意生态。   从国际政治角度看,这份“反仇恨言论法案”也绝非孤立事件。   李在明政府一上台就强调,中韩关系不能再像尹锡悦时期那样“急转直下”,他表示:“韩国不能承受与中国疏远的代价。”毕竟,中国不仅是韩国最大贸易伙伴之一,也是朝鲜半岛局势稳定的关键变量。   但这种“中韩靠近”的信号,在韩国国内却并非人人买账,特别是在民族主义情绪上升的背景中,任何与中国相关的正面政策,都会被某些政治力量当作“卖国”的标签来打击。   这种情绪不是一天养成的,也不是一纸法案能改变的,不过,韩国这次试图从法律层面来“降温”社会情绪,确实是一个不小的动作。   它至少说明,在政坛和舆论场之外,还有一部分人清醒地意识到,情绪可以释放,但不能失控。   这次法案争议,不是简单的“亲中”或“反中”标签之争,而是一次对公共表达边界的重新界定,是放任极端言论横行,还是画出一条“文明底线”?韩国社会正在经历这场自我考验。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发言自由当然重要,但自由不是无底线的许可,一个国家的对外关系,往往就藏在它允许什么、禁止什么的法律细节里。   韩国这次立法能不能成事还不确定,但它已经让人们看到了一个信号:在全民麦克风时代,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不再是模糊地带,而是国家信誉的一部分。   中韩关系的未来,也许就藏在 这场“言语之争”背后,那个被重新定义的社会共识里。 信息来源:韩媒:韩国“反仇恨言论立法”势头强劲——人民网

0 阅读:109
顾议史实

顾议史实

感谢大家的关注